立英宗|这次不流血政变短短几个时辰,就改变了明朝的历史


立英宗|这次不流血政变短短几个时辰,就改变了明朝的历史
文章图片

于谦
正统十四年,明英宗在土木堡兵败被俘,后来英宗虽被放归但是声望已跌入极点,被遥尊为太上皇囚禁于南宫 。代宗在国家危难之时挺身救国,击败瓦剌,澄清吏治,但政权平稳后便立自己独子为太子,此事在当时受到了群臣明里暗里的批评 。
不足一年,太子病逝,群臣便再次上书要求重立朱见深为皇储,代宗此时尚属健壮,自然仍想再出世子,便贬斥复议之臣工,此举在道义上已与众臣产生间隙 。可事与愿违,景泰八年代宗病重时仍无子嗣,大臣们如于谦、王直等觉得事情不能再拖,英宗已然不可再立,必须得确立朱见深国储之位 。
倘若朱见深能就此顺利继位后,于谦等人便有拥戴之功,凭续旧职也仍然当朝,石亨等人依然会处处受到制约 。但若此时能迎立英宗,一有拥戴之功,二能打压之前拥立代宗、不愿求和而陷英宗于困境的于谦等人 。此举也是石亨等人在朝堂上获得翻身的唯一机会,自然不能放过,于是就发生了文章开头一幕 。而对于满朝文武来说,代宗死后,即使不立英宗,朱见深登基也尚属年幼,仍然会由孙太后和英宗主政,因此在政变事成之后包括于谦也只能默然接受此事 。
石亨此前曾联系过英宗表达迎立之意,但于十六日夜发动政变时并未告之英宗,以至于在南宫门破之时担心事情暴漏是代宗派人前来缉拿,由此可见当时政变发动是有多么仓促 。史学家谈迁在《国榷》评论道
“于少保最留心兵事,爪牙四布,若夺门之谋,懵然不少闻,何贵本兵哉!或闻之仓卒,不及发耳!”
,可见于谦不仅仅在政变已成后不愿意起事,更为关键的是此次行动过于仓促,于谦事前也几无察觉 。
立英宗|这次不流血政变短短几个时辰,就改变了明朝的历史
文章图片

明宪宗朱见深
英宗复位后,在清理完朝中潜在的威胁后,便开始了对代宗的清算 。二月十九日,代宗病逝,英宗下诏斥责代宗“不孝、不悌、不仁、不义,秽德彰闻,神人共愤” 。
为何英宗犯下如此罪责都有人卖命讨好,而代宗登位八年病重之后根本没有人为其反击,原因除了前述皇位最终会落到英宗之手外,还有很大原因是代宗主政八年并未建立起自己的“亲信” 。代宗相对于英宗,在位时以国事为重,不近佞臣,革新政局,挽救大明,国事始振,对天下百姓是福音 。
但代宗太过于正直,不近佞臣但也无心腹,信任于谦、重用石亨等都只是在工作层面上,所有的举措均以国家利益为主,并未与朝臣建立起亲密的私人关系,所以代宗废太子朱见深时才会引起大臣的极大诋毁,而少有人为代宗出谋划策 。英宗重新继位后,代宗的亲信于谦等人都以国家利益为重,更不愿意逆大流而再起干戈 。
相较之下,英宗在这方面的小聪明比代宗强出不少,前因宠信王振而导致兵败被俘,却能在敌营灵活生存,连也先之弟伯颜帖木儿都对其照顾有加 。重新主政之后,又大肆封赏起事者,宠信石亨等人将朝堂弄得一团糟,最终爆发“石曹之乱” 。后来又一如既往的宠信李贤,万幸李贤虽有所贪纵,但举措有度,堪称一时名相,倘若李贤如王振一般,恐大明再陷绝境 。代宗临朝八年若有亲信如同王振或者李贤者,绝对事不至此 。
03
后续影响
于谦在英宗被俘后力排众议,坚守京城拥戴代宗,稳定海内一心,极筹备军事防御,派遣诸将驻守关隘,调集二线军队和各地军队入卫京师,击败也先立下不世之功 。此后在代宗的大力支持下,澄清吏治,铲除奸党,辅助朝纲 。
但于谦性格过于刚烈不屈,大权在握后极其负责,常拍胸脯说一腔热血无处洒放,但又因常插手六部之事引起同僚忿恨 。在京师戒严之时,于谦作为主战派首领调动各部,在战时多有越权也是无奈之举,但当敌人退却之后,从战时恢复到平常工作中,群臣再也无法容忍于谦的霸道行为 。再者代宗对其工作能力和品质的全力信任,于谦因此更加我行我故,越权而结怨众人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