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嵩焘|说真话的“人民公敌”

历史从未走远...一个民族要生存下去,不能没有说真话的人,让谁来说出真理?命运不仅要选择有识之士,还要选择无畏之人 。本期公号特意选编由作者刘刚、冬君合写的文章,出自《青年博览》2013年第9期 。
郭嵩焘|说真话的“人民公敌”
文章图片
奏谤
清朝有个规定,要出使各国的大臣都写日记 。日记要将所见所闻,所作所为,详细记载,随时咨报 。郭嵩焘将他的出使日记,抄寄一份,给了总理衙门 。这份日记,两万来字,总理衙门以《使西纪程》为名刊印出来 。书一问世,就引爆了舆论,让人大跌了一把眼镜 。
有个名叫何金寿的人,时任翰林院编修,为日讲官,出来弹劾郭嵩焘,说他“有二心于英国,欲中国臣事之” 。何某同事、翰林院侍讲张佩纶更积极,请朝廷撤换使臣,否则有违民心了 。还有那位李慈铭在日记里,对郭诛心:诚不知是何肺肝,居心何在!
那时,皇帝尚未亲政,一切都由太后作主,慈禧太后似乎忘了她曾经对郭嵩焘的承诺,放任朝野上下的攻击,并下令将《使西纪程》毁板 。
【郭嵩焘|说真话的“人民公敌”】后来,梁启超在《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里还提起此事:“光绪二年,有位出使英国大臣郭嵩焘,做了一部游记 。里头有一段,大概说,现在的夷狄和从前不同,他们也有二千年的文明 。嗳哟!可了不得 。这部书传到北京,把满朝士大夫的公愤都激起来了,人人唾骂……闹到奉旨毁版,才算完事 。”
当《使西纪程》被诏令禁毁时,李鸿章却自称反复看了四遍,并在给友人信,为郭嵩焘抱不平,说“筠仙虽有呆气,而洋务确有见地”,朝野却如此参毁奏谤,恐怕达官贵人从此皆引为鉴戒,噤声若寒蝉,中土必无振兴之期,日后更无自存之法,可为寒心 。
偌大的中华,连一本讲真话的书都容不下,李鸿章也心寒了 。
郭嵩焘远在国外辩解了几句,便遭严旨申斥,斥他“固执任性”,所见实属褊狭,本应立即撤回,严行惩戒,姑念其驻英以来,办理交涉事件,尚能妥帖,所以宽大处理,如若固执己见,则以国法论处 。
郭想着太后召见时,言犹热耳:“你只一味替国办事,不要顾别人闲说,横直皇上总知道你的心事 。”这话还算不算数?如今太后却变成了一块落井的最大石头 。明白了,自己只是被人利用来救一时之危机,危机一过去,自然卸磨换驴,维持大清朝的“国体”,这便是太后的与时俱进 。
他光明磊落,怎么有辱国体了?就因为在日记里,赞美了大清朝的敌人――那个发动了鸦片战争、火烧圆明园、还要大清朝去道歉的英吉利?李慈铭《越缦堂日记》说他极度吹捧英国“法度严明,仁义兼至,富强未艾,寰海归心”,这哪里还是大清朝的臣子!
辞官
清流汹涌,看来必须辞职了,他上了一道辞职的奏折,销差去也 。但他内心为集权制下的权力制衡忧愤不已,慈禧安排刘锡鸿作他的助手,其实是安插耳目,以监督外臣 。刘出京时,携带一堆空白奏本,就是为弹劾之用 。这时,郭嵩焘才幡然,原来出京之日的“和衷共济”,实则早已异心,而捏造各种罪名向朝廷打小报告,足见其蓄谋之深远 。但郭没有归咎自己的言论,他坚信自己所说的是真理,没有一句不实;他也没有归咎于制度安排,王权就是制造矛盾找麻烦的 。不管这些了,他由衷地赞美了英国的民主制,因为只有民主制,才能“一味替国办事” 。
威妥玛来访,两人谈起俄罗斯土耳其战事 。威妥玛说,我在中国很久,知道中国的情形与土国差不多 。郭说,中国有胜于土耳其者,也有不及者 。胜之者,在以礼自处,无胜人之心,不喜黩武 。若从“仿行西洋兵制,设立议政院”言之,则中国还不及土耳其 。说中国政治制度不及英国,已有人骂他是汉奸了,又说中国有不及土耳其者,那该骂他什么好呢?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