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嵩焘|说真话的“人民公敌”( 二 )


威妥玛还说,中国若能内修,则无惧强敌,不内修,则东西两洋皆将为敌 。又说,中国有地利,有人才,就是没有好政治,所以,不能发挥作用 。购买西洋几尊大炮,几支小枪,修造几处炮台,于事无补 。何况近年才知有外交,尚蒙昧不知有内政,于百姓民生一切,还是不管不问,如此国家岂能自立?
郭嵩焘说,中国说的人多,做的人少,做的人被说的人折磨,我在这里也没什么用了,不如销了差,早点回国去 。
接替他的人,朝廷终于安排好了,是故人曾国藩之子曾纪泽 。当初朝廷以他为使,就是不得已,但凡有人能接替,就不会用他这个众矢之的 。
曾纪泽来电,提出在法国接印,郭嵩焘不高兴,致书纪泽:“吾以英使兼法,接任大臣不至伦敦,无可交卸之理 。持印赴法以求交涉,非所闻也 。”曾纪泽想节俭,以为郭嵩焘回国反正要途经巴黎,顺便把印带来交接倒也省事 。但经郭一说,纪泽就来伦敦了 。
纪泽公事公办,公事办完了,再论亲情 。一起告辞了英国外相,晚上,纪泽请他吃饭,纪泽所有随员都在 。后来,有人告诉他,说这一顿饭是纪泽要所有随员凑钱请他,以省公费 。他心里明白,此举是要让所有人都有机会向他表示尊敬和感激 。
恶制度难免有恶习,人心还是向善的 。郭嵩焘早就是中国传统的另类,如今又成了王权主义的异己 。而曾纪泽还要在大清朝的制度安排里做事,即便是恶习,也得坚持 。郭喜欢英国方式,并不认为“英国方式”是英国人独有的,总以为“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
他很理想,办外交也求理想,这是他伟大的地方 。在国际外交舞台上,从来不缺老练的外交家,如俾斯麦、李鸿章,但令他佩服的还不是这些人,而是英国首相迪斯雷利,那句“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便出自他口 。《使西纪程》却未见此句名言,郭使英期间,正是迪氏执政时期,郭对英国的赞美,当然也包含了对迪氏的赞美 。然郭赞美英国,多在理想层面,碰了利益的钉子也不改变 。
身后
一到上海,就面临选择,是沿海北上,去朝廷报到,还是逆江西行,回老家去?内心深处,郭嵩焘已与朝廷决裂了,当然要回老家去!但恭亲王、李鸿章皆有意安排他先期回京,是要朝廷有始有终,给他一个交待 。可他此番归来,有了新觉悟,认定了在这种体制内,“洋务之不足于有为”,他无法容忍,凡是跟他作对,以骂他、侮辱他为己任者,无不立时扬名,被朝廷重用 。他说:“朝廷挟此术以办理洋务,万无以善其后,奈何枉己以从之哉!惟能引身自远而已 。”
他说这一番话,刚好是在光绪五年闰三月,见于《郭嵩焘先生年谱补正及补遗》 。中国民间有“闰月不吉”之说,不祥之人闰月归来,还没有到长沙,就有人来信劝阻他了,说“轮船不宜至省河”,他当然不理 。他毕竟还是钦差,奉旨赏假到了长沙,却没有人来迎接他,他也无可奈何 。
朋友来,劝他别谈洋务,被他顶了回去:不可不谈!不谈洋务,何以保国?王闿运曾对人说,郭嵩焘应是当国做事的材料,立即就有所谓坊间妖言,说郭之作相,则天下大乱 。
郭嵩焘病逝了,闿运记曰:“竟不入相,妖言无凭也 。”妖言无凭,但有影响 。李鸿章奏请朝廷赐谥,即被否决,说郭嵩焘“出使西洋,所著书籍,颇滋物议” 。其时,光绪帝亲政已有两年了,连热衷西学的皇帝都不敢捅这个“妖言”的马蜂窝,以至于义和团运动兴起时,还有京官请戮郭尸,以谢天下 。郭无惧于妖言,不怕成为“人民公敌”,有李鸿章知己,一生已足矣!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