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为啥皇帝和皇后出行时,太监或者宫女要举着2个大扇子?

在古装剧里,只要是皇帝、皇后出宫,经常会有宫中太监一级一级传报,然后是宫女太监仪仗扈从,前拥后簇,车乘相衔,旌旗招展,文武百官紧随其后 。如果是赶上祭祀,还会有一支庞大的鼓吹乐队一路上吹吹打打,热闹非凡 。小时候我就很纳闷:这些个皇帝坐在车子上雨淋不着、风刮不着,干嘛非要整几个仆人扛着个长柄大扇子在身后侍奉,这些个长柄扇子又重又笨,举扇子的仆人该有多累,天气要是再稍微刮点风,这些仆人的处境岂不是更糟 。
后来知道了,这种被用作摆谱的扇子就叫做"仪仗扇",屁用没有,就是为了显摆,是皇权和地位的象征 。那么这种被用作仪仗的扇子是什么时间兴起的呢?又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呢?
皇帝|为啥皇帝和皇后出行时,太监或者宫女要举着2个大扇子?
文章图片

晋朝 -冬寿墓壁画
二、关于仪仗扇的发展
自汉代以来,到了南北朝时期,长柄扇已经被塵(chen)尾形仪仗扇取而代之 。麈就是俗称四不像的麋鹿,而麈尾扇就是用麈的尾毛做的扇子 。
据史料记载,魏晋时期的清淡之士崇尚玄学,而手执塵尾已成为身份的象征 。如赵翼在《二十二史记》云:“六朝人清谈必用塵尾……盖初以谈玄用之,相习成俗,遂为名流雅” 。因而塵尾扇不仅仅是魏晋清谈之士和讲学论道之人追求的一种时尚,更是社会上层的贵族富人所用之物,如南齐陈显达在教育子女时说:“塵尾扇是王谢家物,汝不须捉此自随 。”
皇帝|为啥皇帝和皇后出行时,太监或者宫女要举着2个大扇子?
文章图片

在洛阳龙门莲花洞的石刻仪仗图就足以表明在北魏时期已经出现了塵尾形的仪仗扇,而西魏时期的敦煌壁画中也同样有类似这种形制的塵尾形仪仗扇 。或许是唐人比较崇尚古人,类似塵尾形仪仗扇在唐代墓室壁画以及唐人绘画作品中有很多 。如在唐代阎立本的名画《步辇图》中就能清晰地皇帝后面的两位宫女举着“仪仗扇”侍奉左右 。
唐朝又是团扇流行的时代,因此绢制的团形仪仗扇丰富了唐代仪仗扇的种类 。如团扇、偏扇、方扇、雉尾扇和孔雀扇等都属仪仗扇的种类 。关于唐代仪仗扇的情况在《新唐书.仪卫志》(卷二三)中有记载:
皇帝|为啥皇帝和皇后出行时,太监或者宫女要举着2个大扇子?
文章图片

可见,仪仗扇在唐代演变成了烘托皇家气派的仪仗用扇,仪仗用扇的形制及数目依据官品高低来配备,其政治功用的特征变得异常鲜明 。在唐代统治者眼里,仪仗扇已经不单单是遮阳蔽日、消暑纳凉的玩物 。而是演变成了权利与地位的象征,如欧阳修、宋祁所撰的《新唐书》有载:
“唐制.....其人君举动必以扇.....盖所以为慎重也 。故慎重则尊严,尊严则肃恭 。”
皇帝|为啥皇帝和皇后出行时,太监或者宫女要举着2个大扇子?
文章图片

唐 阎立本 步辇图
一切违背有关仪仗扇礼制的行为均被视为是对皇权的僭越,为了能有效地渲染王朝的肃穆和庄严,在皇帝的日常生活中,不管是巡游、狩猎,拜谒等大型活动,还是诸如朝参、宴见藩王、元日以及冬至等大型朝会,都离不开仪仗扇的陈列和装饰,如欧阳修的《新唐书.仪卫志》(卷二三):
“元日、冬至大朝会、宴见藩国王,则供奉仗、散手仗立于殿上.....扇一百五十有六,三卫三百人执之,陈于两箱 。”
不止于此,为了加强皇帝集权,显示皇权的至高无上,唐代在仪仗扇的基础上又进行了创新,即建立“索扇”制度 。所谓索扇就是指以扇子为屏障,遮蔽帝王的龙颜,防止臣下觊觎窥视 。扇子的开合有一定的程序与礼数,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拉开皇帝与臣子们的距离,大大强化了皇权的神圣性 。而索扇”制度是唐玄宗时期的宰相萧嵩提出的 。如《唐会要》: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