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w|短视频背不起「精神鸦片」这口大锅
编辑导语:随着短视频媒介的成熟,人们似乎也发现了短视频的缺陷所在,如用户容易沉迷其中等。不过,在防止短视频沉迷时,我们不应该仅仅为短视频贴上负面标签,而应该从根源上解决问题。本文作者就短视频的相关现象发表了他的看法,一起来看一下。
文章插图
「精神鸦片」、「电子瘾品」。
在当下,没被扣上过这两顶帽子的互联网应用,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爆款级产品。
继游戏行业被「精神鸦片」指控点了穴后,连日来,短视频也成了靶子。
有人说,短视频一刷就停不下来。
有人说,短视频Low。
而「娱乐至死」学说和「奶头乐」理论又双叒叕被召唤了出来。
帽子扣上了,大批判就可以安排上了:短视频「正在毁掉一代人」,搞它!
还是原来的配方,还是熟悉的味道。
可问题是,循此逻辑,又有多少流行事物不是「鸦片」?
进一步讲,若没有短视频,人们的生活会更好吗?
01和菜头说:每一个文盲都喜欢用「殇」字。每一个批斗爱好者,都喜欢扣大帽子。
这类帽子一列一大堆,「精神鸦片」也在其列。
但,「精神鸦片」真的不是批评互联网的好姿势——动辄「精神鸦片」,不是表达力贫瘠,就是语言腐败,抑或是兼而有之。
苏珊·桑塔格在《疾病的隐喻》里,曾谈到用「战争隐喻」描述疾病的弊害:
一,暗示采取压制措施与暴力的必要性。二,属于过度描述,极大地助长了对患者的污名化。
这点出了「以喻代证+乱贴标签」的弊害。
「精神鸦片」也一样。
国人对「鸦片」二字的敏感度很高,毕竟这连着的是那段屈辱历史——提及「鸦片」,很多人脑中自动蹦出的,是「列强压迫」「文化入侵」的意象。
历史伤疤,增添着人们对鸦片的深恶痛绝意绪。这份深恶痛绝,又会强化「精神鸦片」等字眼的极端负面性。
把某项事物说成「精神鸦片」,不异于给它判死刑:看,你祸国殃民,罪大恶极。
这不是要批评,而是要打倒。
不得不说,这口锅太重了。
重到某些产品扛不动也背不起。
试想一下,若短视频是精神鸦片,那众多的up主就是制毒的「绝命毒师」,别人给你发视频就是贩毒……一个个,都是精神犯罪者。
只不过是上下滑动屏幕的你,莫名其妙就成了精神吸毒者。
你怕不怕?
网游也同理。若网游是精神鸦片,那些打造「电竞之都」的城市,都是「罪恶之城」。想想就觉得荒诞。
02倒不是说,网游和短视频不能批。当然可以批。
前提是,就问题论问题,而不是只顾着贴大字报。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网游和短视频也不例外。
交通事故会「尾随」汽车文明,黑灰产会「紧跟」互联网创新,这都是负外部性的彰显。
但有负外部性,不等于要将其一棒子打死。
该做的,是兴利除弊,尽可能将负外部性压减到可控范围,降低事故率、打击黑灰产,都在情理之中。
游戏、短视频作为杀时间利器,沉浸式体验、顺应嗑瓜子理论的短反馈周期,都是在向用户的多巴胺招手致意。
防止未成年沉迷,确实很有必要。
但防网游或短视频沉迷,不是要防网游或短视频本身,而是要防沉迷。
「青少年沉迷」是那盆洗澡水,网游或短视频就是盆中的孩子。该倒掉的,是洗澡水,而不是孩子。
这就需要,此类强体验感产品拿捏好「增强用户黏性」与「降低成瘾性」的平衡。
在这方面,「青少年模式」就是互联网公司拿出的对策。
还有破除信息茧房的算法和各类防沉迷的提醒设计。
推荐阅读
- 太空旅客|华为视频App新版本测试:支持边下边播
- 短视频|短视频做游戏,难逃"裁员潮"?
- 直播间|资源砸进去,视频号直播带货今年能“起量”吗?
- 视频平台|创作激励“姗姗来迟”,视频号“还能饭否”?
- 中国电信|中国电信推出天翼空中上网产品:支持在线音视频等
- mspoweruser|微软 SMS Organizer 短信应用更新:修复三星手机 Bug
- 信息页|企业微信4.0重大版本正式发布:支持微信客服、视频号
- 三星手机|微软 SMS Organizer 短信应用更新:修复三星手机 Bug
- 容错率|短视频单列和双列,谁的内容容错率更高?
- 广电总局|广电总局:去年10月以来清理违规账号38.39万个,违规短视频节目102.4万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