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汽车评|膨胀,我坐上了一辆600万的汽车( 二 )


这套系统由一个大液晶屏幕辅以1个旋钮与8个相应功能操作组成。主菜单可通过圆形旋钮向上下左右点按五个方向推拉控制器进入各自的二级菜单,对于驾车人来说,通过这个旋钮就如同使用鼠标一样控制汽车,既轻松又自然。
电汽车评|膨胀,我坐上了一辆600万的汽车
文章图片
细心的同学能发现,传统上无论奥迪MMI、宝马iDrive和奔驰COMAND系统都有着相似的控制逻辑——旋钮+按键控制。站在当时的角度考虑,劳斯莱斯的这套系统操作方式,局长是认可的。
反观现今,不少品牌,例如特斯拉,将常用功能过度融入到了触摸中控中,看似简洁,反而却增加了操作的复杂度,尤其是在驾驶过程中,安全性难免下降。
电汽车评|膨胀,我坐上了一辆600万的汽车
文章图片
同时操作感知上,旋转按钮的反馈感极佳,阻尼也恰到好处,不论按钮、旋钮或是轮盘,极佳触感回馈伴随着并非清脆的响声,而是静谧无声。
电汽车评|膨胀,我坐上了一辆600万的汽车
文章图片
这套i-Drive系统共有8个主菜单分别为:收音机、多媒体、电话、导航、移动办公室、应用程序、车辆信息和设置。布局上采?了与目前智能?机或电脑完全不同的信息结构模式。
体验过程中,局长发现这套系统确实有些不人性化的地方,譬如进入如导航、收音机等功能时,界面会自动进入到上次用户停留的位置。但是如果逐级返回主菜单的话,下一次再通过主菜单进入各个功能的时候路径就会很长。
电汽车评|膨胀,我坐上了一辆600万的汽车
文章图片
这样的设计造成了两个鲜明的效果: 1、习惯现今智能手机系统逻辑的用户,在使用这套基于宝马iDrive设计的系统时,会需要比较长的使用时间才能适应这样的操作逻辑;2、当用户在一段时间内对系统有一定的熟悉度时,因为每个功能都保持在固定的位置,所以“盲操”将变得非常快。
电汽车评|膨胀,我坐上了一辆600万的汽车
文章图片
考虑到iDrive的最初版本诞生于还没有现代智能?机的2001年,无论是当时的用户还是设计师都不会受到iOS或安卓系统的设计影响,所以局长认为采用这种与目前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完全不同的操作逻辑不足为奇。
电汽车评|膨胀,我坐上了一辆600万的汽车
文章图片
导航功能上,这套系统能根据用户车速和道路的具体情况,在屏幕显示不同的信息。如:比例尺、图形缩放、转弯提示等都恰到好处。
电汽车评|膨胀,我坐上了一辆600万的汽车
文章图片
但问题又来了,对于国内用户来说,我们更习惯于对目的地的搜索,比如我要去一家火锅店,就直接输入该火锅店的名字如“陈记顺和”,然后地图就会为用户提供附近的地址。但在古思特这套iDrive系统上却是相反的。
电汽车评|膨胀,我坐上了一辆600万的汽车
文章图片
以查找陈记顺和火锅为例,在搜索中需要经过“导航-目的地搜索-兴趣点-在当前位置附近搜索-餐饮及酒吧-火锅-浏览餐馆”这样?个极其漫长复杂的过程,而且你如果需要重新查另外一个目的地,又要经过同样繁复的往返步骤。
 
当然你可以使用语音去控制,但当我说“导航”之后,中控系统只会跳转到导航一级菜单,之后的还得你人手再操作,而且语音识别成功率也不高。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