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o|腾讯吃不下喜马拉雅


ipo|腾讯吃不下喜马拉雅
文章插图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海克财经(ID:haikecaijing),作者范东成 ,创业邦经授权转载,图源:摄图网。
与当前外部环境的剧烈变化正相关,中国在线音频平台喜马拉雅近日为疾行中的赴美IPO进程猛踩了一脚刹车。前有滴滴,这一脚显然必须毫不犹豫地踩下去。
这是一个讲了9年多的关于声音、注意力和钱的故事。故事的讲法一直在打磨更迭,奈何直到今天,你都很难说,这个故事有着多么激动人心的力量。
据喜马拉雅4月30日提交至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的招股书,截至2021年3月31日止的2021年第一季度,喜马拉雅全场景(移动端、IoT及其他第三方开放平台)平均月活跃用户数(MAU)达2.5亿,其中移动端即APP月活1.04亿,IoT及其他第三方开放平台共1.46亿。
从用户规模看,喜马拉雅确是国内最大的在线音频平台。
但招股书另披露,付费订阅、广告、直播、教育服务、其他创新产品及服务是其主要营收来源,而付费订阅在其营收中仍占比近半,2018、2019、2020年分别为43.6%、46.3%、43.3%,2021年第一季度44.6%;与此同时,亏损仍在持续,2018、2019、2020年亏损额分别为7.737亿元、7.773亿元、6.051亿元,2021年第一季度亏损2.672亿元。
用户规模最大,业内名头最响,但就是不赚钱。
作为行业标杆的喜马拉雅,过去9年里,穿越了多个互联网风口,也曾积极跟进布局,最终新平台成了老平台,快公司成了慢公司,盈利之路依然漫长坎坷。
相信投资方及管理团队大概率不会让暂缓的IPO永远搁置。无论是美股、港股还是A股,至少目前看都还是满足合规要求之后,喜马拉雅的可选项。相较眼前的难题,更为巨大的压力无疑是,重启IPO乃至有可能实现成功上市之后,喜马拉雅的声音故事怎么讲下去以及怎么把讲出的故事真正落地。
与淘宝渐行渐远创办喜马拉雅之前,余建军有着深深的焦虑,自己已经三十好几了,创业了很久,还没找到做平台的切口。这是2017年7月,在湖畔的一档栏目中,余建军向同是创业者的另一学员透露过的心声。
喜马拉雅便是在创始人这样一种殷切的希望下诞生了,连同它的名字。在证大投资人建议给这个新的音频项目直接命名喜马拉雅时,余建军起初拒绝,后来偶然看到这一域名的贩卖者给它打的广告,动心了。那句价值6万元的广告语是:世界最长的河流成就了亚马逊,最大的宝藏成就了阿里巴巴,那世界最高的山脉喜马拉雅会成为什么?
做个和音频有关的最大平台,是喜马拉雅开始时的定位。这也就使得,喜马拉雅始终是一个内容泛化、无所不包的声音平台。
按照余建军2016年的公开表述,他在创业之初曾认为,这样一个音频大平台,上面应该有大量的电台节目,但做到后来发现,其实有40%的人是在上面听书的。联系喜马拉雅发展史,它与阅文的版权合作消息是在2015年7月公开,据后来公开报道,双方在一年半前既已开始沟通,倒推可知,大约2014年初,也即喜马拉雅创办一年多,就有了和网文版权方连接的需求。
但据海克财经了解,彼时的余建军,更热衷宣讲的,还是“声音淘宝”的概念。
最初两年,在公开场合演讲时,余建军常会提到平台两位草根主播的故事。一位是个讲段子的小姑娘,一位是个4S店销售员,他开了个讲车自媒体,两位主播在平台都很受欢迎。
每个人都是主播,都有可能生产内容。自媒体创业浪潮下,这两位主播的经历指向的是,大众认知里的普通人也可以成为一个内容输出型主播。
但在2016年7月参加一次演讲时,余建军开始表述他对喜马拉雅的定义并未定型这一观点。他在发言中称,新物种没有终点,有时觉得喜马拉雅是分享平台、声音淘宝,但都不准确。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