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有没有属于品牌方的视频时代?( 二 )


企业制作、传播视频内容的门槛进一步降低,既给带来了品牌方自己做视频传播、直连用户的新机会,却也在其中产生了内容、品牌、乃至销售转化的目标混乱,策略落地难的问题。
要理解中视频对品牌方的价值及方法论探讨,首先需要从不同时长视频内容中,品牌营销的差异来看。
传统广电媒体,是典型的长视频内容,渠道效果集中但入局门槛极高,如央视广告“标王”都是亿元级投放。
短视频则是“爆款”的代名词,由于短视频的形式更灵活,在年轻群体、潮流文化传播方面的效果更好,自然就容易在短期内出现一批爆款产品。
同样,短视频对应的是源源不断的内容供给,这也意味着品牌方的内容传播首先需要穿过信息海才能直面用户。
信息增量时代的一大后果是,单一内容的广告效果被极大减弱。
因而,我们能看到,越来越多的品牌方在短视频营销上呈现出一种“追热点”式的内容策略——无疑,这是面对短视频日新月异的内容特点“不出错”的稳妥策略,毕竟对于单一品牌而言,打造爆款的方向充满了太多不确定性。
品牌方要占领用户心智,形成更强的品牌认知、认可,才能给品牌带来自然的复购客户,这是品牌长期管理的要求,也是用户管理的必然。
特劳特将广告业的发展分为产品时代、形象时代、定位时代,他认为,在一个传播过度的社会,传播反而更重要。“蜜雪冰城”的案例则表明,其定位理论自提出虽然已几十年,策略效果依旧。
就现实而言,当代品牌方面临的问题是,在公共传播、营销的过程中,品牌感知的差异化在被降低。
同时必须清晰地认知到,就视频营销而言,传统影视综那种“高举高打”的策略已经近乎失效,而面对更碎片化的个体生活、互联网体验,品牌需要在用户触达、感知和记忆上,寻求一个更良性的中值。
在一个更短效的视频时代,要完成更长效的品牌管理,既要保持对时新内容的敏感性,也要形成内容与品牌属性的强绑定,强化品牌记忆,中视频就成了一个比较好的选择。
就创作生态而言,中视频比之短视频更能容纳差异化——几乎每一个中视频创作者都是“独特”的,其每个作品的内容创作特点都比较突出,这与短视频能“模板化”快速复制的特点不同。
另外,中视频的创作者和受众关系更为紧密,天然拥有向社区化衍进的趋势。
品牌忠诚度下降的另一重现象是,当下消费者的消费选择太多,因此对于很多产品,使用过也不一定记得品牌,更不一定产生复购。
“消费者更难被打动了。”
而向泛文化社区衍进的中视频生态,则是当下内容产业深化与消费者连接的一个机会,当消费者越来越难以被单一产品的某个卖点、外观等打动后,却仍然会被同好群体“种草”,为潮流消费买单。
品牌是一个永续“符号化”的过程,对于消费社会而言,由品牌方给予的“符号交换”不仅是物质需求的满足,更是文化生活的一种。
在这重意义上,社区化显著的中视频将是品牌方需要着重关注的领域,这与用户黏性相关。
二、消费者在哪?前文提及,在信息暴增的时代,广告效果难免会被削弱,面对这样的传播环境,提高有效性的直接策略,还是应当聚焦在信息传达的精准性上,这既包括贴合品牌调性的内容创作,也要求细分市场、聚焦在目标消费群体的身上。
巨量引擎发布的《中视频营销趋势白皮书》显示,经常观看中视频的用户中,40岁以下用户占比7成以上,其中25-40岁的中坚年龄层用户占比最多,达到65.9%;同时,用户集中分布于二三线城市。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