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新京报为什么要打造独立财经新媒体?对话“贝壳财经”( 五 )


“平均年龄30岁,这是贝壳财经最大的财富。”
传媒研究:“贝壳财经”内容生产团队是怎样的规模?成为其中一员,需要具备哪些素养与技能?
苏曼丽:贝壳财经聚集了一群热爱内容创作,有理想、有能力、愿吃苦的年轻人,目前贝壳财经团队有约百人规模,平均年龄30岁,这是贝壳财经最大的财富。
从我们要做的事情看,我们认为有几点是非常重要的。成员首先要有高度的责任心,这个“高度”是指,在信息流通速率如此快的情况下,每一个采编环节所具备的责任心、细致程度,要比以前高出几个数量级;第二要有足够的解析商业活动的专业能力,不能仅限于解答发生了什么,这考验着我们的专业能力;第三还是刚才提到过的,要熟练使用新的媒介形态,比如直播、短视频等等,积极拥抱变化,更要抓住这种变革,实现弯道超车。
“财经类新闻要建构一种三维立体的报道叙事范式”
一点资讯总裁陈彤
新京报在媒体领域拥有强大的影响力,应该有一个跟自己江湖地位相配的财经板块。媒体也需要不断变化和革新自己的传播方式和手段,贝壳财经是新京报人在新环境下又一个创新突破。在产品形态、品牌声量、重大经济新闻中的表现上,我能感受到贝壳财经已经积累了相当程度的势能。
在技术、算法在新闻行业渗透率不断加深的今天,专业媒体对事实和细节的追求,对报道原则的坚持,仍将不断创造价值,并获得用户认可。在这个基础上,我也期待贝壳财经未来在产品形态、用户运营等方面,为传统媒体的创新带来更多亮眼的表现。
中国经营报社总编辑李佩钰
新京报在中国新闻界具有强大的品牌影响力,贝壳财经以此为依托,诞生、成长,既可以说是新京报人应对新环境挑战的转型,更可以说是一群敢于追梦的年轻人的创业。作为贝壳财经的“用户”,财经媒体的同行,我能体验到贝壳财经“全时段、全方位”的报道风格,他们制作的鲜活、多样的视频节目,也总能让人耳目一新,这是对纸媒传统报道方式的颠覆和突破。
同时,我也看到了他们追求优质原创内容,做深度报道、做专业报道的决心和努力,而这正是新京报的传统和优势。我想,有突破创新,有传承坚守,就是贝壳财经创办一年就取得如此成绩的原因,也是我们这些拥有历史积累和职业操守的机构媒体,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并能不断获得新生的不二选择。
新浪财经CEO邓庆旭
最近和同事们讲,有几家纸媒的新媒体,既有想法又有激情,还特别勤奋,值得我们好好学习。贝壳财经就是最典型的代表,是新京报这颗大树上开出的一朵时代鲜花。在一个传统综合类媒体下面,再做财经的垂类品牌,其实是件很不容易的事情,但贝壳财经做到了,在不长的时间内就形成了自己的品牌影响力。不仅承袭拓展了挖掘深度的传统媒体好习惯,更难得的是形成了第一时间跟进热点的战斗作风。前几天又看到贝壳财经峰会的成功举行,感觉在财经媒体这条路上多了一位值得尊敬的同路人。
詹新惠(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教授)
传统媒体时代,相比时事类、突发类新闻资讯强调时效性,重要性,相比娱乐类新闻资讯强调大众、轻松、愉悦,财经新闻比较强调独家视角、专业解析、深度解读、逻辑叙事等。但是,进入新媒体和融合媒体时代,财经新闻类不仅要承继原有的特色、优势,还要融入时事新闻的及时性、娱乐新闻的轻松度,建构一种三维立体的报道叙事范式,以满足用户的多元需求。
财经新闻的数据优势在大数据时代有了充分的发挥空间,但如何让枯燥、冗杂的数据更易读、悦读,更一目了然,需要借助可视化的新颖表达与呈现。同时,在移动端阅读篇幅上,要改变过去动辄几千字的冗长文本,尽可能在有限的篇幅内完成财经新闻的深度表达。因此,借助一定的图形、图表、数据新闻、动态数据视频、数据H5、数据交互等手段来归纳凝练一些文字内容,实现动静匹配、图文适配的融媒体报道。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