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治水|大禹治水究竟是治哪里的水?是黄河还是长江?考古证据揭示真相( 二 )
这是迄今发现的假轮虫海侵的最后海岸线 。继之而起的卷转虫海侵,是全新世最后一次海侵 。这次海侵“大约从15000年前开始,海面上升速度很快,到12000年前左右就达到现代水深-110米的位置上:……到了11000年前上升到-60米位置……随后海侵迅速扩大,淹没近海平原,江南地区海水直拍山麓,在华北海岸达到天津以西 。”到了距今8000年前,海面已上升到-5米的位置;到了距今6000年前,海侵达到最高峰 。
当时,长江下游三角洲地区的海岸线,太湖平原在江阴、谢桥(常熟本部)、太仓、马桥一线;杭州湾北岸地区在金山、王盘山、赭山至转塘一线;宁绍平原西起会稽山北麓、东到四明山北麓,成为一片浅海 。
历史地理学者乐相谋敏锐地感觉到了海侵与“禹和洪水”传说之间的密切关系,并大胆地把顾颉刚先生20年代提出的“禹是南方民族神话中的人物”、“这个神话的中心点在越(会稽)”这一假说与宁绍平原海岸变迁和史前文化之关系综合起来考察 。
乐氏从《越绝书》、《吴越春秋》及其他地方志中,找到了绍兴、余姚、上虞三县境内的舜、禹故迹18处,他发现,这些“舜迹”、“禹迹”,绝大多数均分布在宁绍平原的南部山麓地带,即卷转虫海侵以后发生的海退后最早成陆的地方 。再从《尚书》、《孟子》等文献对禹时那场洪水规模、持续时间以及洪水发生的方向看,仅仅一条河流泛滥要造成这样大、这样久的洪水既不可能;所谓“水逆行”,亦与江汉朝宗于海、由陆地往海洋顺流的事实不合,面与海侵时水从海洋往陆地同流的运动方向相符 。
文章图片
据此,乐祖谋认为:
“古代传说中的这次洪水和治水,很可能是全新世末‘卷转虫海侵’和海退在古代越族人头脑中的一个形象化的、曲折过程的反映 。不难想见,当古越族的祖先由于海侵发生而被迫退向山区后,对昔日平原生活的印象是不会消失殆尽的,对于平原被大水从海上淹没的印象会通过各种形式世世代代流传下去,这就是“洪水’的起因 。而当许多世代以后,海退的时刻到来了,越族人看到南山脚下又重新出现陆地时,因为不能解释,便只能归之神功,这就是‘禹’和‘治水”的起因 。
乐氏从历史地理学的视野探讨“禹和洪水”传说的起源地问题,并据东南沿海平原地区的环境变迁与新石器文化遗址及禹、舜故迹的民俗学资料等方面因素综合考察,在方法论上就已胜人一筹 。
他考定古代传说中的洪水是一场海侵、这个解释与《尚书》、《孟子》及其他上古文献所记尧舜禹时代那场洪水的巨大规模、持续时间尤其是“水逆行”的洪水运动方向都一一相符,显然比山洪爆发、黄河溃决等旧说更逼近历史本相 。
但乐氏的解释也还存在不少漏洞:
第一,把传说中的洪水等同于第四纪末的“卷转虫海侵”,从年代上看似乎有些牵强,据传统典籍记载,洪水发生在公元前2000多年前的夏朝崛起之际,而卷转虫海侵则发生在6000年前,两者整整相距2000年;其次,把洪水传说看作仅仅是钱塘江南部宁绍平原一隅的产物,与典籍所记“洪水横流,泛滥于中国”的传说也悬殊太大 。第三,把禹及其治水纯粹看作神话和神话人物,恐怕也未必符合实际 。
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历史意识最为发达的国度,也是人类文明史上历史学最为发达的国度,早在夏朝时,朝廷就已设置史官,记载王者政迹 。夏禹作为夏朝的第一代君主,被传统史家尊崇为把中国从洪水中拯救出来的英雄,从《尚书》、钟鼎铭文到诸子杂家书,历代史家和儒、墨、法、道各家知识界精英对他治水的功绩赞不绝口,如果说夏禹与洪水和治水之事毫无干系,这是很难令人信服的 。
推荐阅读
- 价格战|快递集体"春节不打烊",究竟是反内卷还是内卷加剧?
- 银行信用卡|京东白条升级为“白条卡”只是“业务落地”?背后的业务逻辑究竟是什么?
- 报告解读|后疫情时代,企业如何跨越数字分水岭?工信部给出7大建议 | 发展研究中心
- 电商|研究120个抖音做新品牌的公司,我总结出对电商的8条思考
- 王饱饱|新消费时代,品牌增长的底层逻辑究竟是什么?
- 驿务|古代的八百里加急究竟有多快?传令兵:只要跑不死,就往死里跑
- tube|TikTok究竟还有什么不能「卖」?
- 教育部|学生水杯竟是“藏手机神器”?网友怒批:商家太没底线!
- 大厂|字节、腾讯、网易鏖战元宇宙背后,大厂究竟在争夺什么?
- 研究人员|2021年还有哪些吸引眼球的网络安全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