租赁|互联网租赁时代的终结( 二 )


第三定律则是“自信心”,也就是竞价排名的来源。
李彦宏认为,比“被引用次数”更重要的,则是网页拥有者自己的“自信心”。
谁对自己的网站有信心,谁就排在前面。
那么,如何判断谁更有信心呢?
——愿意为这个排名付钱。付的越多,信心越大。
租赁|互联网租赁时代的终结
文章插图
03阿里财报中有一项业务营收,名为“客户管理服务收入”,占总营收比重约40%以上。
再往前翻几年,这一比重很长一段时间都在80%以上。
什么是客户管理服务收入?
“自信心定律”。
淘宝/天猫商户,谁对自己的产品更有信心,谁就多掏钱,平台就会把你的商铺更多的曝露给C端用户。
另一边同一时期,腾讯的财报中,游戏收入也曾长期占比60%上下,另一个大头就是广告。
前些年写财报类稿件,我常常用“三个半”来帮助读者迅速搭起框架。
这三个半几乎适用于所有的互联网公司。
他们营收方式过来过去都是这三个:广告、电商、游戏。
外加一些势力发展已经很大的企业当时触及到的金融(贷款/支付抽成)领域,算半个。
但随着认识的深入,我越来越觉得这“三个半”不够精准,不够本质。
比方说“直播打赏收入”,这能不能算是“电商”?如果算,那卖的是什么?
“游戏”,乃至网文、音乐、视频网站的会员,是不是也能按“数字商品”的售卖,归结到“电商”领域?
以及社交媒体、相亲网站、招聘网站这种“拉皮条式”的业务,它又该归结到哪个领域?
想不明白,就得返回去思考“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就生产价值来说,互联网,或者说传统互联网技术,究竟提供了哪些伟大增量?
——信息的联通。
更准确一点,那就是信息匹配效率的极大提升,以及信息匹配成本的极大降低。
更高效地匹配人与信息,搜索“为什么恐龙灭绝了”,点击回车,查看内容,这是百度;
更高效地匹配人与商品,搜索“男装”,筛选“200元以下,纯棉,帽衫”,这是阿里;
更高效地匹配人与人,搜索“女,18~25岁,在线,有摄像头”,这是QQ;
匹配人与周边商店,搜索“沙县小吃,离我最近,评分最高”,这是美团;
匹配人与出租车,匹配求职者与企业,匹配有着相同兴趣话题的人,匹配同一个电影的观影者……
滴滴,知乎,豆瓣,Boss直聘,小红书,虎扑,微博,陌陌,汽车之家……
市面上所有的互联网企业,其本质价值就在“信息差”里。
凡是“匹配”,必有“两端”。
凡是“两端”,必有“强弱”。
对匹配渴求更强的一方进行收费(企业,卖家,招聘公司,求偶男性等),把匹配渴求度相对弱的一方打包塞给付费者,这就是互联网的租赁经济。
某种意义上,大家都在做竞价排名,只是表现形式各有不同罢了。
04关于竞价排名,市面上的诟病已经非常多了。
在魏则西事件后,此类讨伐更是达到了顶峰。
人们普遍认为,在价高者得的单一指向下,关键词的价格一定会不断推高,最终达到“正常利润”无法覆盖的高昂价格。
那么,如果“正常利润”无法覆盖营销费用,那么筛选剩下的人,会是什么?
只能是骗子。
同理,假货问题,偷工减料问题,食品安全问题,社交平台上的酒托/饭托/杀猪盘问题,都将在各个平台中以不同的面貌出现。
因此,所谓的运营能力,监管控制能力,社区氛围维护能力等,就成了互联网公司们过去几年来非常重要的一环。
此外,也有企业选择推迟商业化,或者选择加大贴片广告力度,乃至知识付费,自营电商等一系列探索,其本质都是对“竞价排名”的抗拒。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