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品牌自播时代,微信何以"等风来"( 二 )


这样一个深耕产业链多年,产品质量优秀的「老字号」企业,为什么在大众视野里几乎没有声量?
「不是想不想的问题,而是能不能的问题」,在被周天财经问及直接面向 C 端的品牌布局时,王鹏铖这样说道。
王鹏铖分析,从整个丝绸行业来看,线下门店渠道一直也没有产生有国民知名度的品牌,原因在于丝绸销售具有季节性,秋冬季节没法卖,因此线下只能是「货不动人动」,在旅游景区、高铁站机场作为丝绸纪念品来销售。
按照王鹏铖的观察,在 2020 年的疫情冲击之下,超过八成的此类线下渠道永久性消失了。
另一方面,丝绸制品的功能性有限,而在侧重审美、文化和品牌溢价上,中国品牌又难以和欧洲奢侈品牌竞争。而对于淘宝、京东等「货架式电商」模式,用户主动搜索的流量利用效率低,成本太过高昂,「开真丝店可能 99% 的费用都是浪费的」。
问题的关键在于,丝绸行业是一个「5% 的人贡献 95% 的销售额」的行业,消费真丝产品的绝对人群不少,单客户价值很高,但是在人群中的整体占比很低,线下渠道和货架电商都无法高效的筛选出这些人并加以维护。
就在王鹏铖苦苦思索破局之道时,微信生态的私域流量提供了新解法。
「微信的信任感是其他所有媒体里面都不存在的,真丝的消费客户,每一个都需要一对一的深度维护,需要朋友一样的关怀」,王鹏铖说,「单个客户的产出也远超原来的想象」。
2019 年开始,凯喜雅开始将所有渠道的客户沉淀到微信私域流量池中,通过微信群和朋友圈的维护进行后续转化,后来回想起来,王鹏铖很感慨,就是这样一些小小的举措,成了凯喜雅「挨过」疫情的最大关键之举。
到了 2020 年初微信推出视频号,随后在 10 月推出直播功能时,王鹏铖很快就意识到,视频号「把散落在微信私域里面的入口和生态打通了」。
此前公众号、企业微信以及微信群里的品牌营销是独立的,但是视频号起到了一个中继枢纽的作用,无论是一对一私聊、公众号还是企业微信都可以给视频号导流,「老粉撑起了基本盘,通过运营和广告投放又可以吸引新的流量进来,对粉丝进行深度运营,就像滚雪球一样」。
通过组建品牌自播团队,凯喜雅在视频号的销售迅速起量,今年 8 月日均 GMV 超过 35 万,日均观看人数超 10 万,其视频号 9 月 9 日的单场直播 GMV 更是达到了 125 万。
按照王鹏铖的推算,明年在 C 端单个视频号的销售产出就能够超过其他所有渠道,「私域生态豁然开朗,效果非常好」。
在谈到和其他直播带货平台的差异时,王鹏铖认为,视频号直播就像是一个「开在微信里的门店」,品牌可以从早上 7 点播到半夜 12 点,甚至更极端的干脆不打烊。
因为微信本身的打开频率很高,粉丝进进出出,品牌和粉丝的联络风雨无阻,长此以往,品牌的核心消费者群体会不断扩大。
配合着私域生态,凯喜雅在实践中还十分注重从微信公域给视频号直播间引流。公、私域结合的战术在持续带来新客和交易的同时,通过运营和沉淀用户,不断扩充凯喜雅的私域流量池。
今年 7 月起,凯喜雅开始尝试视频号广告投放,取得了显著成效。通过不断优化人群画像、广告素材和多形式组合投放,凯喜雅的 GMV 得到了大幅提升。
不过相对应的,品牌自播在启动初期需要团队有耐心、有定力,团队的作息安排、考核的标准设定等等都需要在摸索中不断调整,熬得住最初的冷启动期,最终才能享受到私域结出的果实。
在凯喜雅集团的整体业务版图中不只有丝绸的全产业链布局,还包括了其他各类商品贸易,而在其前段时间的视频号活动中,凯喜雅就将集团生产的农产品作为了礼品回馈粉丝,王鹏铖相信,未来围绕服务粉丝、满足这些消费者的需求还有着非常大的空间。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