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一鸣|成功的企业家很多,把自己活得像艺术品的很少( 二 )


张亮:乔布斯十几岁的时候最喜欢的一本书是印度佛教徒的书,后来《乔布斯传》作者看乔布斯 iPad 里面唯一的一本书还是那本。乔布斯骨子里的东西很早就存在了——偏执、极度自信、很在乎别人的感受。他很年轻就获得非常大的成功,但是之后接连失败了几次,我觉得他改变的是执行层面的东西。比如 iPod 从立项到发布只用了 9 个月,然后让苹果从一家亏损的公司变成一家蒸蒸日上的公司。
张一鸣|成功的企业家很多,把自己活得像艺术品的很少
文章插图
乔布斯在 NeXT 办公室 | Fortune
他当年为了做一个 NeXT 电脑机箱,光设计就能设计两年。成熟之后,他可能会想不应该用两年时间做这个,但他不会公开反思,而是会在执行层面做改变。所以苹果后来变成一家更有条理、执行力更强的公司。
极客公园:怎么看待比尔·盖茨和乔布斯,两个同时期的人,改变了电脑行业甚至世界?
张亮:他们俩之间有很多小故事,97 年左右乔布斯刚回苹果,有一次非常自信地拍着盖茨的肩膀说,「我俩共同拥有整个 pc 市场。」盖茨心里可能大翻白眼,因为当时微软占 97%,苹果只有 3%(笑)。
有一次《名利场》想采访两人,乔布斯说:你先采访盖茨。结果采访人员采访完盖茨,乔布斯又不接受采访了。
盖茨搞不定乔布斯,但又非常喜欢乔布斯。两人的关系底色就像 20 岁左右一起长大的好朋友,虽然一个在西雅图,一个在硅谷,在智力层面能够彼此 PK。
张鹏:有点一个院儿里的文科生和理科生的感觉。长在一个时代里,「技能点」不一样,能力彼此其实都认同,但又在一些做事方法上有点「互相瞧不上」。
极客公园:那沃兹尼亚克呢?有一种观点认为,没有沃兹尼亚克,就没有乔布斯后来的成功?
(注:1975 年 6 月 29 日的夜晚,沃兹用仅仅 30 块芯片组装起来的主板配上电视机,组装出一台计算机。由此引发了个人电脑革命(此前电脑成本高昂,基本被政府、军方、大学控制,普通人难以拥有)。几周后,当时 20 岁的比尔盖茨为这台 Apple I 编写了程序语言,之后创立了微软。而乔布斯对沃兹提议,我们来建一家公司吧。两人一起创立了苹果。)
张亮:我当年采访过 Michael Moritz,他在上个世纪 80 年代作为《时代》杂志采访人员曾采访乔布斯。我问他,如果没有乔布斯,电脑历史会怎么样?他说,没有盖茨、乔布斯这些人,电脑该有还是会有:如果没有沃兹尼亚克,也会有另外一个天才,把芯片做出来;没有乔布斯,也会有人把芯片包装成一个商品。核心是乔布斯这样的人,让这件事变得非常不一样。沃兹和乔布斯,在高中就是一对兄弟,是一段在年纪轻轻就改变世界的那种美好的故事。
02
把乔布斯当成「人」,
而不是「企业家」
极客公园:如何理解 iPhone 的成功对于乔布斯一生来说,是一种 relief(解脱)?
张亮:当年乔尼·艾夫 Jony Ive(苹果首席设计官)总结过一句话,说 iPhone 成功了,苹果品牌又重回大众日常生活,这对乔布斯来说是一种很大的解脱。核心不是说苹果挣钱了,而是「乔布斯相信美的东西大家会喜欢,同时做软件和硬件能提供更好的体验」这件事情被证明了。但过程其实花了很长很长时间。
张一鸣|成功的企业家很多,把自己活得像艺术品的很少
文章插图
乔布斯发布初代 iPhone | wired
极客公园:从 70、80、90 年代,他一直都是全生产链去抓。直到推出好的产品之后,验证了原来可以这样做,因为当时没有人这么做。
张亮:乔布斯很信奉一句话,「对待软件严肃认真的人应该制造自己专属的硬件。」今天可能是创业最容易的时候,90 年代末做互联网公司的时候,你要自己搭机房,买大量服务器。比如盖茨就做软件,全世界兼容机上的操作系统,以及最重要的几个软件,也能做很大的价值。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