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谈丨背不动的“数字枷锁”:“痕迹形式主义”拖累“数字化基建”

背不动的“数字枷锁”:“痕迹形式主义”拖累“数字化基建”
半月谈采访人员 向定杰/梁建强/张斌
数字化、智能化,正在成为基层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最受重视的关键词。各地政府发力“数字化基建”,可谓各显神通。不过,在一波接一波的“App热”“大数据热”过后,为何不少基层干部抱怨“繁琐的数字化让大家更累了”?一些比昙花还短命的政务公众号、打了水漂的种种政务新平台,又是害的什么病?
半月谈丨背不动的“数字枷锁”:“痕迹形式主义”拖累“数字化基建”
文章插图
高效运转不能停! 傅晓宁 作
不实用、不好用、没人用
电脑开机后,还得打电话求助技术人员,才能一步步完成社区大数据服务管理平台演示。这不是笑话,是半月谈采访人员此前在一处街道办事处指挥调度中心采访遇到的情形。中心负责人坦言,平台操作起来太复杂,不是接待上级领导,实在没人愿意用。
这种情况并非孤例。半月谈采访人员采访发现,近些年各地基层政府“数字化基建”项目繁多,有些急着上马、赶着上线,产品难免“不实用、不好用、没人用”,最终闲置浪费,大笔资金打了水漂。
——脱离实际,一味追求创新。西部某地要求基层抓好老年人助餐服务,有的地方便找公司开发了一款助餐服务App,期待老年人或其家人在App上完成订餐,但钱花出去了,群众却不买账。
一位基层干部说,许多老年人不太会用智能手机,况且该App操作繁琐、界面复杂,老年人实在不明白方便在哪里。“其实订餐这事很好解决,老人家打个电话就行了,我们接了电话,可以派社区志愿者或者其他工作人员送饭上门,根本没必要这么兴师动众。”该基层干部说。
——半途而废,缺乏长远规划。只需点一下手机App,村民便可查询每个月低保发放及村集体经济分红情况,村级财务管理及村务公开情况也一目了然。这是西部某乡镇2018年打造数字村务的蓝图。今年,半月谈采访人员想到当地看看数字村务的新进展,但那款App已无处下载。问了研发人员得知,乡镇和他们签合同时只说是“试点”,他们只需提供几个月的维护……
2017年,某省会城市一个社区精心打造的困难群众区块链信息统计系统上线了。据说借助区块链技术,可以永久记录社区贫困、残障人员身份信息,以及扶贫助残工作进展、资金流向。永久有多久?事实证明不到3年。社区区划一调整,区块链就成了“去世链”,所有链接统统失灵。
【 半月谈丨背不动的“数字枷锁”:“痕迹形式主义”拖累“数字化基建”】
——重建轻管,后续无人维护。都说政务新媒体是政府在移动互联网上的门户,半月谈采访人员检索发现,不少政务新媒体追捧媒体新潮,短视频也拍,问答社区也做,就是持续更新不易做到。近两年没更新的县级公安机关微信公众号、发了两三条就没有下文的某中部粮食部门新媒体,都是半月谈采访人员随手搜索之下的发现。
领导喜欢咱就干,干成啥样不用管
当前,各地政府对打造数字政务基础设施都很上心,有条件的地区争相申报各类试点和试验区,设置相关机构。不过,如火如荼的“数字化改革”有时并不为基层干部所待见。
陕西一名基层干部表示,一些电子化政务服务开始时“一片火热”,然后就“逐渐降温”,最后就“凉凉收场”,“钱花出去了,但是没人操心花得怎么样”,试点期满没有评估,先行先试没有考核,只有领导靠这些花架子换来了政绩。
“有的领导其实也不懂什么大数据、区块链,但只要听说这些现在正流行,就喜欢蹭这些概念。”西部某县电商办的一位负责人说,上行下效,基层只能赶快把工作换上这些新包装。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