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训|曾经的国内第一电商消失不见,留下一个10000亿的教训!( 二 )
最明显的是,平安成为1号店最大股东后,很快将平安万里通积分平台和1号店对接,持平安信用卡的用户用积分就可以在1号店消费。
文章插图
在其他业务对接上,平安药网和平安医网也很快划入1号店,从时间上说,平安做互联网医疗,比京东健康和阿里健康要早得多。
从以上业务分布也可以看出,平安入局1号店后,对1号店原本电商业务的扶持其实并不太上心。
要知道,当时的1号店可是全国发展最快的电商平台之一,如果其电商业务的规模再扩大一些,前途还是非常可期的。
这一点,平安不是不知道,而是有可能假装不知道。
平安毕竟是一家投资公司,放长线钓大鱼这事玩得比谁都熟。
可能平安当时就认准了,只要它不急,那些真正“识货”的卖家还会找过来。
果然,2011年5月,即在平安入主1号店仅1年之后,上一年还不愿多出钱的沃尔玛卷土重来,而且这次显然是带着满满的诚意而来的:当时的平安保险集团将手中20%股权转让给沃尔玛的代价是6500万美元,也就是约4.5亿元。
一年的时间,平安所持1号店股权增值近10倍,这也是当年资本化腐朽为神奇的经典案例。
文章插图
2012年,沃尔玛再次增持1号店股份,实际控股达51%,成为1号店最大股东。按照合约,沃尔玛为了得到这51%的股份,总共花了超过了10亿人民币,一直到2015年7月,沃尔玛实现全资控股1号店。
相应的,平安在5年内获利10亿美元,成为交易中的最大赢家。
看上去,平安是赚了,但是回头想一想,则是中国企业的失败!为什么这样说?
沃尔玛为什么要收购1号店?原因很直接:沃尔玛明显感觉到当时1号店的电商模式冲击到沃尔玛的线下市场,所以,这笔交易的直接目的,有可能不是补充自己的线上渠道,而是尽其所能的扼制中国电商的发展,这样,沃尔玛才可以继续在中国赚大钱。
事实上,被沃尔玛控股后,1号店的业务曾经有过飞速发展的时期,2013年以115亿的业绩完胜天猫就是明证。
但是,站在沃尔玛的角度,1号店的增长对自己并不一定就是好事,接下来,1号店的业绩下降,甚至再次被转卖的结局就清晰可见了。
文章插图
第三次易主后,消失不见
2016年6月,经历了意料中的业绩下滑后,1号店再次像一个漂流瓶,以98亿的价格卖给了京东。
当时的情况,京东因为货源品类还没有足够强大,发展前景其实并不被市场看好,这从当时京东相对低迷的股价也可以看出来。
而京东拿下1号店后,1号店的百货资源就可以为京东所用,也就是说,在补上了百货商品这个缺口后,京东抵抗天猫的能力大大提高。
文章插图
资本市场不可能看不到这笔交易背后的意义,于是,在京东官宣拿下1号店后,京东股价一度大涨超过8%。
而在经历了第三次易主后,当年独打一方的1号店则以1号会员店的名义,成为京东集团的一个最不起眼的业务分支,1号店的官网简洁只是将货品分成6大类,却连个购买链接都没有!
现在回想起来,1号店在高速发展时迎来下行,可能是一开始梦想太大,创始人的才华配不上自己的野心。
1号店的结局,无疑是很悲剧的,因为这家公司的蓝图设计、战略路线非常合理,甚至可以说是很超前,但是最终因为执行不了,只能引入外资;而在引进外资后,创始人也彻底丧失了对公司的控制权,只能眼睁睁的看着1号店成为那些短视的中国投资人撬动资本的杠杆。
推荐阅读
- 黑客|最担心的事还是发生了 19岁黑客远程破解逾25台特斯拉
- 亚马逊|告别“好评返现”,商家侧的“晒单有礼”还有意义吗
- 上门|快递上门的“蜀道难”
- 猫腻|拼多多的商品这么便宜,都是山寨、假货吗?看完才发现其中猫腻!
- 劳动者|这些工作将实行“职称制”!官方发通知,新的“香饽饽”行业来了
- 斐乐公司|网购平台销售数据可作为确定赔偿数额的依据
- 安全风险|苹果将出席白宫会议讨论开源软件的安全风险问题
- 蚂蚁集团|数字人民币:支付巨头的大考,平台的机会
- 黄莎莎|绿韵碧波庭:女性群体的“中年危机”不应被忽视
- 变现|微信红包封面背后的“怪圈”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