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wo|便利店进入万店时代,谁能卡位?
文章插图
来源:伯虎财经(ID:bohuFN) 作者:唐伯虎
“弯腰捡钢镚儿”,说的是便利店生意不易做。
关于便利蜂,有两条不算新的新闻。
一条是传便利蜂筹备上市,企业回复不属实。
另一条是,便利蜂高管豪言:2021年底全国要开4000家店,2023年目标一万家。
那我们简单推演一下,新开8000家店要不要投入,要不要融资?
据天眼查APP显示,便利蜂最近一轮融资信息公开还是在去年5月,语焉不详地说累计募资已经达到15亿美元,估值几何,具体谁投的,一概未透露。
文章插图
(便利蜂融资历程,图源:天眼查)
15亿美元撑到一万家店,可有点悬,上市融资,也就不是空穴来风了,而是迫在眉睫。
当然比起什么时候上市,以下几个问题更有讨论价值:
从2000家店,到4000家,再到10000家,便利蜂为什么突然提速了?
便利店区域化格局明显,便利蜂如何从各大“地头蛇”盘中抢食?
1 规模化是必经之路
了解这个行业的人都知道,便利店的盈利曲线,是“U型”的:
在一两家门店的情况下,管理成本小,资源比较集中,基本可以赚钱,这是大量夫妻店存在的原因。小老板管温饱。
但是当门店数量扩充上十家,整体盈利就会变得极为困难,因为后台投入加大,管理成本骤增。中小老板焦头烂额,他们在U行曲线谷底。
真正赚钱还得上一定规模。店铺数量越多,你对品牌商的议价能力才更强,尽可能精细化运营,区域化布局网点,把供应链成本压缩下来,才能成为自己的利润。
“弯腰捡钢镚儿。”说的是便利店生意不易做。
那么要实现盈利,究竟多少店是个基数?
便利蜂也许给出过一个参考答案:它宣称,从2016到2019三年时间,北京地区超500家门店实现整体盈利。
攻下北京市场,这对便利蜂来说是个不小的突破。
因为便利店密度小,北京一直就被称作是“便利店荒漠”。有人将这归因为:北京气候问题,冬天太冷且长,生意只能做“半年”;生活习惯问题,没有夜生活,生意只能做“半天”;还有马路太宽的问题,人们懒得穿越大马路,生意只能做“半条街”。
就连排第五的全家,也在去年疫情后宣布退出了北京。
可是,在走技术挂的便利蜂创始人庄辰超看来,“半年半天半条街”是表象,本质还在于“效率”。荒漠的背面,是蓝海。便利蜂正好补了缺。
为了这个效率,它打造了一条涉及全链条的自动决策系统,将便利蜂的日常运营决策全部交给了系统,在所有环节的决策上做到“无人参与”。这似乎是降低管理成本的方法。
依托它那套系统,便利蜂用短短四年开到2000家门店,拿到了便利店十二强的席位。
文章插图
2020年中国便利店TOP100榜单数据来源:中国连锁经营协会
抛开易捷与昆仑好客两个石油系便利店不说,当下便利店格局变数不小,7-11、全家、罗森这样的日系品牌,正面临本土企业的挑战。
榜上后六名在数量上颇为接近,距离前三,还有十倍规模之距离。便利蜂喊出一万家店的口号,可能要挤进前五,才有肉吃。
2 区域扩张的难题
吃透一个城市之后,下一站怎么走?
罗森恐怕抢在了前面,借并购抄了捷径。这个月,它宣布拟收购WOWO便利店进军四川市场,还向天虹微喔抛出了橄榄枝。巧的是,它也喊出2025年在中国区要做到10000家门店。
而便利蜂呢?
推荐阅读
- 互联网|电商黑马野蛮生长,抢占市场,阿里巴巴和京东慌了
- 实体|都说实体店不好做,便利店为什么却越开越多?4点原因太现实
- 用户|独家:私域何以进入名创优品战略清单?
- 垂直类|年度盘点:垂直类电商进入寒冬
- 西部网|西安一码通完成修复正逐步恢复:可删除小程序重新进入
- 环比|第三季度,全国网络零售市场进入消费淡季
- 音乐|快手技术副总裁王仲远:AI技术让音乐创作进入普惠阶段
- 启动期|非洲大陆多个国家的电商进入发展启动期
- 生鲜|便利店的新故事
- 平台|为什么抖音会同意腾讯账号入驻,如何看待腾讯申请进入抖音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