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平台|社交的吸引力落差( 二 )


用户愿意主动去消费自己的兴趣获得链接,但是这种效率比较低下,平台是无法识别兴趣还是性趣。社交产品笔记认为,兴趣中肯定会掺杂着性趣,荷尔蒙会影响用户的思考,进而映射到行为举止上。因此兴趣远远不只是兴趣,性趣也不只是性趣。
这个女孩卸载了这款交友软件,但是这并不是意味着寻找社交关系的终结,或许以后会变成另一种形式出现。
“缘起性空”并不能解释人们之间为什么会建立或解除联系。社交产品笔记提到过这种连接是建立在某一兴趣为基础之上,当然“兴趣”这个词也不能完全表达出联系的基础,实际上是“吸引力”。
二、社交吸引力落差提及吸引力,大家可能最耳熟能详的是“吸引力法则”。吸引力法则指思想集中在某一领域的时候,跟这个领域相关的人、事、物就会被它吸引而来。
通俗来讲,这个官方解释的概念有点偏“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但这种认识是很粗浅,因为它只能用于解释广泛的表象,无法再进一步深层次挖掘现象的本质。为什么这么说?有几个问题可以思考一下:

  1. 思想集中在某一点的时候能够形成吸引吗?
  2. 吸引是一种特有的链接物质吗?
我们常常说两个人相互吸引,陷入爱河,最终结婚一起生活下去……
相互吸引的是什么并不是问题的关键,相互吸引能“得到什么”很关键。社交产品笔记发现一般双方都是从对方得到自己认可或者觉得自己所缺失的那部分东西,我们认为缺失的是自信,或者说是魅力自信。
之所以产生吸引力,再往深一点理解,社交产品笔记认为社交产品中的吸引力是因为产生“落差”的缘故。
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吸引力是由自身无法匹及或者达成对方层级的要求所产生的落差,但是又渴望与对方产生关系,最终归结为“吸引力落差”。只有落差才会产生吸引力。
这个概念也应该是社交产品笔记第一次提出来,但是相信每个人都应该在社会中发现过。国内在研究社会的一些群体情感变化的时候释放了很多信号,比如说,离婚率已经连续17年上升,青少年的抑郁率其实非常高的,这些现象已经屡见不鲜。现实与期望之间造成的“吸引力落差”对陌生人社交的影响正在潜移默化。
三、厌弃与仰望历来对社交关系的研究一直是很复杂的。社交产品笔记小组在每周内部讨论的时候也经常从各类平台找用户对象,研究他们在过往的经历中有什么共同点是值得借鉴的。
我们总结一类女性用户的特征是“厌弃与仰望”,她们是因为身边环境的影响造成了自身缺失魅力自信,这在她们的心中埋下了“落差”的种子。她们深知目前自己所处阶层是无法带来安全感,所以会寻找可以带来安全感的社交对象来满足内心的空缺。
社交平台|社交的吸引力落差
文章插图
首先提一个问题,用户在社交中什么时候会呈现更多的不自信?
【 社交平台|社交的吸引力落差】在我们正常理解中,当用户想跨过自己现有的层级(阶级)的时候,都会通过各类包装来丰富自己的身上的光环。
最让大家印象深刻的莫不过是那篇名为《我潜伏上海“名媛”群,做了半个月的名媛观察者》的文章,“名媛”们通过拼高端酒店,拼高端下午茶来提升自己的层级,希望能触达或者迈进与更高级的圈层。同时,“名媛”们对自己同一阶层的男性是非常厌弃的,但她们并不排斥同级男性会变成“舔狗”。
“厌弃与仰望”就是吸引力落差的一种表现形式,这也是陌生人社交平台一个非常关键连接点。
四、用户的社交平台选择标准社交产品笔记一直在思考“用户的社交平台选择”的问题,直到今天我发现一个特别有趣的现象。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