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战争|视频战争——微信视频号的困局与出路(上)( 三 )
2. 未能形成良好的创作者生态,其根源在于缺少健全的内容机制和清晰的内容方向
小龙哥一向反感“打法”“生态”“套路”,这对于过去相对侧重C端的社交产品而言可以道法自然,以一力降十会。但视频其实是个相对比较重的内容产业,不光涉及到用户自身的体验层,更关系到内容供给端。而B端就必然涉及到它们自己的一套游戏规则。
当然,真正极致的产品,是能靠C端优势,来改变B端产业链条,让B端来迎合和服务于你的产品宗旨。例如苹果及整个苹果生态链。
但比较遗憾的在于,今天抖音已经充当了视频领域的“苹果”,当前整个短视频的生态链完全围绕着抖音这个体系成长起来。大家要去适应其他平台,会有一定的门槛、成本和阵痛期。更重要的是,需要让B端的创作者们,看到除了“苹果”之外,服务“小米”,服务“华为”的好处在哪里。
而这个恰恰是目前微信视频号所缺乏的。
(1)没有明确的优先发展内容方向
理论上来讲,作为一个产品和平台而言,是不应该有方向和倾向性的(社区除外),应该顺其自然。
但实际情况是,创作者资源是稀缺资源,各家都在抢夺核心生产力,如果没有相对明确的内容方向,会让创作者产生疑惑,这里是否是合适自己的平台?要么去B站看看?要么还是实时抖音。
不过这里的明确的优先方向,一定不是员工坐在办公室里拍脑袋想出来,也一定不是“all in”的玩法。而是需要从“用户趋势”中找到最合适的内容品类,平台要做的事情只是“加速助推”某几类更适合微信视频号的内容方向,并不断提炼出其中的优质内容case,让更多同类型方向的创作者能够深谙其道。
在操作上,不是“要”和“不要”,平台不做选择。而是告诉所有创作者什么事更适合和更好的。在分发上加以倾斜和扶持,形成一个正向的循环。
正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一旦形成了这样的势能,这些品类的优质创作者自然会源源不断聚集到这里来。
但今天的微信视频号,从分发的结果和趋势来看,很难让产业上游嗅到什么内容才是适合的。剩下的只有迷茫和无序。
(2)创作者看不到明确的上升通道
对于B站UP主而言,只要我用心做内容,我就能“上首页”。对于抖音创作者而言,只要我钻研算法规则,我就能“上推荐”,实在不行我可以“dou+”(PS:抖音这种价值倾向也有很大问题,给抖音埋下隐患)。对于快手创作者而言,“同城或附近的人”会看到我的作品。
对于大部分普通人来说,“上首页”“上推荐”就是他们对于自己作品有机会被人看到的“确定性上升通道”。他们因此相信只需要“好好做好内容”,就能有机会被更多人看到。
而对于视频号而言,他们的起点在于,我好好创作内容,最有机会被“我朋友”看到。那么作品的目标受众和起始受众就仅限于“朋友”,愿意付出的创作成本和精力大打折扣。吸引力也大打折扣。
少数深谙“社群运营”之道,既有内容创作能力,又有极强私域运营能力的人才能在其中看到机会,扎进去做。但这样的人又有多少呢?光是私域运营就足够大多数内容创作者望而却步了,更何况视频的内容创作过程不比公众号文章,难度要高上一大截,为了搞定好的视频内容已经筋疲力尽。
但更重要的是,“不确定性”没有明确的上升通道,再加上上面讲到的没有明确的内容方向,不知道“从何入手”。视频号的创作者如同无头苍蝇一般到处乱撞,其中又有一大部分在碰壁之后黯然离去转投B站、抖音等平台。
“上升通道”从用户侧来看,不仅仅是“推荐”资源,更多是一种精神象征——成为KOL的可能性。例如抖音网红代古拉K,一个大学生一夜爆红的故事,也是让普罗大众看到了抖音能够成名的机会,于是舞蹈类抖音小视频瞬间井喷。
推荐阅读
- 私域化|干货分享︱线下零售新机遇——品牌私域化五步走
- 太空旅客|华为视频App新版本测试:支持边下边播
- 短视频|短视频做游戏,难逃"裁员潮"?
- 直播间|资源砸进去,视频号直播带货今年能“起量”吗?
- 视频平台|创作激励“姗姗来迟”,视频号“还能饭否”?
- 中国电信|中国电信推出天翼空中上网产品:支持在线音视频等
- 信息页|企业微信4.0重大版本正式发布:支持微信客服、视频号
- 容错率|短视频单列和双列,谁的内容容错率更高?
- 广电总局|广电总局:去年10月以来清理违规账号38.39万个,违规短视频节目102.4万条
- 企业|企业微信、腾讯会议、腾讯文档三大产品融合打通 企业视频号、微信客服上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