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辨与立场|智慧远比智能更重要——读《过滤泡:互联网对我们的隐秘操纵》
【读书者说】
作者:林宇(资深媒体人)
前段时间西安地铁“保安拖拽女乘客”新闻中,对于事件过程的描述,有两个截然对立的故事在不同社交媒体圈层中流传,一个故事把女乘客描述成“泼妇”,而在另一个故事版本里她则是一个彻底的受害者和可怜人。两个故事,你相信哪一个?这就是后真相语境,如戴维·温伯格在《知识的边界》中所说:在网络上,每个事实都有一个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反作用力。很多热点事件中,舆论场好像成了“小作文竞技场”,当事各方都对舆论情绪有着精准的拿捏,竭力用情绪饱满的“小作文”争取着摇摆的吃瓜大众,形成不断反转的跌宕媒介景观,两个对立的故事,在各自的故事圈层里都有坚定的信众。
读伊莱·帕里泽的著作《过滤泡:互联网对我们的隐秘操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不仅能让人对那些网络上的“小作文”产生警惕感,更能让人看到自己“可能被过滤泡笼罩”的过程。我们常常自诩清醒,自以为看到的信息足够多,认为自己很多时候能“逃”过那些互联网戏精的蛊惑,能避过流量的“联合收割机”。可我们的生活对智能算法的依赖是如此之深,一不小心就进入了那种“智能隔离状态”,被隔离在自己的文化或思想泡沫中,大脑处于停止运转状态,把泡沫当世界,把算法喂养的信息误认为是自己的兴趣、判断和热爱,越来越看不见其他视角。
现代人被信息算法锚定之困
帕里泽引用了社会学家丹娜·博伊德一段话,让人惊出一身冷汗,好像说的就是自己:人体之所以喜欢脂肪和糖分,原因在于在自然界中它们是较为罕见的。同样,我们天生就会关注刺激性的事物:粗俗、暴力或性的内容,以及羞辱、尴尬或冒犯的流言蜚语。如果不加注意,我们就会发展出相当于肥胖症的心理状况,我们会不知不觉消费对个体和社会整个来说最没有营养的内容。工厂化的农业系统决定着人们的饮食结构,麦乐鸡的大小和肉质结构,现代媒介的动力机制同样也会塑造我们的信息消费模式。那些迎合你的信息,让很多人患上了“信息肥胖症”而不自知。
社会学家一直在寻找不同的隐喻,来描述现代人被信息算法锚定之困,如回音壁、信息茧房、过滤泡、信息贫民窟。其实,这些不是智能信息时代才有的问题,我们的老祖宗早就创造了一个隐喻意象,说透了这个道理,就是“井”。坐井观天的故事在中国家喻户晓,井底之蛙,看到的世界就是那个井口,本以为有了互联网后就能出去看到天空,结果发现不是,而是把一群青蛙都拉到了井里,他们之间有共同语言,有强化的共识,一致认为,井外的事情都是错的,世界就是那个井口。开放的网络并没有使得不同社会群体间达成共识,而是使对话更加不容易。
如果说“井”的隐喻强调的是目光短浅,“茧房”强调一种封闭,“回音壁”强调的是自我循环,那帕里泽的“过滤泡”主要强调的则是透明的孤立、隔绝和斑斓的幻影。“过滤泡”是不可见的,是一戳就破的,站在外面看得很清楚,可身在“过滤泡”中的人,心灵是堵塞的,看不到自身的被独立被隔绝,看不到那是一层“过滤泡”,深陷泡沫幻影的情绪诱惑中,被拿捏得死死的,根本没有能力作出批判性思考,提出能体现主体意识的问题。
对信息茧房和回音壁的研究文献有很多,帕里泽的深刻之处不在于又创造了一个像“过滤泡”这样的新概念,而在于他从认识论层面提出了超越之道,我将之总结为“反智能逻辑”的主体性逻辑。在智能算法主导下,貌似你在使用智能算法,享受其便利,实际上是你在被智能算法所使用,你只不过是它用来计算的一组数据,一个用于让机器更智能的训练标本。帕里泽提醒,你的电脑显示器越来越像一面单向镜,一方面忠实地反映你的个人兴趣,另一方面躲在镜子后面的算法则观察你的点击行为。你关上电脑后留下的那些数据,足够形成某个“比你更像你”的画像(如波德里亚所说的“拟像”,比真的还真的“拟真”符号),然后借助画像图式形成支配你信息消费和心智语法的“过滤泡”。
推荐阅读
- 飞书|泡泡玛特与飞书签署协议,将使用飞书及飞书OKR办公
- q4|名创优品发力线上业务,持续提升用户复购与黏性
- 岚图FREE|岚图FREE首次OTA升级 新样貌与新体验
- 快递|快递客服外包公司怎样与甲方谈?
- 误区|产品驱动增长 PLG 风靡,一文聊透机会与误区
- 阿里巴巴集团|麦当劳中国与阿里巴巴合作升级,将聚焦会员服务、IP合作、全渠道营销等新领域
- 雷士照明集团副总裁兼电商总经理曾宇衡:直播电商加强了品牌与消费者互动|定制快讯| 雷士照明
- 渠道|发力折叠屏 进军全渠道 京东与三星强化2022年战略合作
- 京东|京东:与三星签署2022年战略合作协议
- 棒球|苹果加码流媒体内容布局 与MLB进行转播权谈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