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辨与立场|智慧远比智能更重要——读《过滤泡:互联网对我们的隐秘操纵》( 二 )


用生命智慧驾驭人工智能
麦克卢汉说,我们塑造工具,工具反过来塑造我们。当我们所设计的智能可能支配我们的信息生活时,需要一种反智能的主体逻辑去夺回信息消费的支配权。我们需要一种“前倾”的身体姿态去主动搜寻信息,而不是在“后仰”的舒适姿态中被喂养。
帕里泽发现了技术的操纵逻辑——界面。他说,每项技术都有一个界面(interface),这个是人的终点和技术的起点,它就像一个镜头,挡在你和现实之间。这是智能算法极为隐秘的逻辑,你在使用它时,只会让你感到便利,而对技术与界面是无感的。社会学家伯格曼也发现,在电子媒介时代,我们的生活越来越依赖各种技术装置,这些装置设计得越来越人性化,便捷易上手,甚至成为肢体的一部分,让人觉察不到它们的存在。其实,每个装置都有它的逻辑和界面,当你选择使用一个装置时,你已经接受了这个装置的筛选,你依赖着这个装置提供的“镜头”看着世界。“自动”对应的是“麻木”,反智能也就是反抗这种“自动生成”的麻木,对信息“生成装置”进行批判性思考,就能看到挡在你和现实之间的“界面”。
反智能另外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是重视多样化的信息来源,打破个性化的幻觉,对“不同看法”保持好奇心,避免困在一个自我的循环中。智能算法鼓吹千人千面,给每个人个性化的媒介环境,帕里泽批评说,个性化服务是指构建一个完全由相近的未知事物组成的环境,并没有真正动摇我们的模式,而是让人感觉像是新的信息而已。可真正的学习,需要的是一种与你不知道的、你没有想到过的、你无法想象的,以及你从未理解或娱乐过的东西不期而遇,这是一种与其他事物甚至与差异性本身的不期而遇。有句话说得好:如果永远只看合乎你想法的书,你永远只会知道你已经知道的事。智能“过滤泡”所谓的个性化,实际只是一种没有新信息和新知识增长的自我循环、自我消耗。
【 思辨与立场|智慧远比智能更重要——读《过滤泡:互联网对我们的隐秘操纵》】智能有时只是麻木的重复,而没有创造,长期的“过滤泡环境”会窒息创造力。帕里泽说,创造力来自把相去甚远的想法放在一起,一些相当重要的创新突破是为完全随机的想法所推动的,而这些随机的想法是被“过滤泡”排除在外的,它消除了那些促使我们以新颖和创新的方式进行思考的多样性。反智能的逻辑,让我们能戒除对智能推送的日常依赖,在多样性的信息接触中保持天马行空的丰富联想能力。
反智能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认识到自己的无知,看到自己的盲区,避免智能变成低能和失能。被“过滤泡环境”浸泡的人,很容易形成一种“这事儿我懂”“我太了解这事”的傲慢自负,看不到自己的信息盲区。认识到自己的无知,是一件需要相当程度知识的事,而智能带来了一种无所不知的幻觉,欺骗了我们。帕里泽说得很深刻,伤害我们的不是我们不知道的东西,而是我们不知道我们不知道,这是个性化过滤器干扰我们正确理解世界的另一种方式。它们经常删除其空白点,把已知的未知变得未知的未知。
科学与迷信最大的区别在于,科学会说“不知道”,而迷信则不会。智能的自负形成的“过滤泡”,很容易陷入那种“我都知道”的迷思,接受那些无思的答案、无据的结论和无源的信息,从而滑向谬误作出误判。
《思辨与立场》一书谈到了批判性思维的一种重要特质,对自我惯性思维的批判。他说,当你在心中建立了一个能够观察自己思维的“大屏幕”时,说明你已成长为一个思考者。帕里泽这本书就像这样一个“大屏幕”,让我们看到被“过滤泡”包裹的自己,看到了互联网如何以一种让我们舒适的方式隐秘地操纵着我们的思维。认识你自己,这是智慧之源,智慧是远比智能更重要的东西,在智能成为我们生活装置的当下,需要生命智慧去驾驭人工智能,才不至于把自己隔离于娱乐至死的“过滤泡”中。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