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调研|那些关于“需求调研”的坑-案例分享(一)
编辑导语:在职场中,我们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坑”,但遇到“坑”不可怕,可怕的是你一次又一次地踩进同样的“坑”里。作者借着一些案例,总结了B端产品运营的源头需求分析中的各种“事故”以及应对的方法,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文章插图
本文开始就一些实际案例展开讨论,这次讲的是是B端产品运营的源头需求分析。笔者的行业是电商,岗位是项目经理,主要分享的是电商大厂内部的流程管理。
一、需求调研路上的一些“事故“景1:对接人众多,及其导致的需求变更刚入职新公司的第一个项目,是要调整供应商的操作流程。供应商使用人多达8000+人。当时入职一个月左右,组织结构还不熟悉,内部业务对接人没有完全确定,要对接8个以上的部门。
调研起来困难重重障碍,各部门流程又可能不统一。此外,因为对接部门太多,排期紧张,为了挤需求给产研,PRD出完后居然没有和业务正式确认过,自己决定了,导致中间发生多次需求变更。
景2:对接人变更频繁导致的需求变更对接的某个业务部门,半年人对接人变动4次。上线的需求换了个对接人,完全不知道之前的背景,上线了之后就说要改,不断地重新和业务复核流程。
景3:对接方式不恰当导致的优先级变动因为对接的系统A和部门1~7比较相关,部门1~7人员又占中心的大头,所以大部分精力在排系统A的需求。当时部门8的需求一直叫的比较低调,也从未经过主管经理级反馈,大部分时候还是需求对接人在沟通。
可是,某一天,部门8总监直接过来怼排期太慢,让我们当月排完所有需求。简直GG。
景4:干系人范围未明确导致的调研不充分某功能功能需求调研、PRD、评审都结束了,准备进入开发,发现部门2和部门8前期没有调研到。导致整个PRD和评审都要从头来过。当时已经快过年了,各系统逐步在封版。
二、问题分析1. 组织结构不清晰、不熟悉在场景1中,每个业务部门的对接人都是不同职能,有的是项目经理、有的是文员、有的是业务人员本身、有的是行政人员。最大的难点是,有些对接人不具备完全把握流程和统筹意见的能力,只是作为消息中介,这种情况下很可能导致需求确认不清晰。
2. 对于公司的业务重点和人员结构变化未快速了解在场景2里,该部门负责人前期并未将对接人作为核心岗位,前期只是找了业务人员兼职业务对接人。甚至还出现了某一段时间里,对接人和部门负责人并不是完全上下级的关系。这种情况的风险,是确认后的业务流程,不符合部门实际需求,不符合部门长远述求。
在场景3里,部门8的业务线是公司当年最核心的关注点之一。在梳理需求时,应当为该业务单独留出主动跟踪需求的时间,而不是单向接受需求。这样至少和业务是良好沟通,而不至于后面因为反馈无力的直接升级。
3. 业务操作理解不深入不透彻需求调研人最大的难点是不懂业务。尤其场景1刚入职的时候,业务部门又众多,此时如果公司又在大力推动项目,对调研人是最艰难的时刻。后期熟悉岗位大致操作后,以为自己理解了业务,不再跟业务保持密切沟通,导致需求理解和业务不符。持续的底层跟踪,对调研人是最难坚持和最难做好的。
4. 业务调研结论拍脑袋决定景4中,因为临近过年,希望需求赶着过年前上线,前期只调研了部门1的2个业务人员,细节还没有确定完,就提交给产品出PRD。PRD和业务细节并行的阶段,发现细节不符合业务需求、遗漏其它部门对接人。我们常常会因为时间限制,急着推动需求确认。
推荐阅读
- 生活必须品|那些奇葩的网购经历,“人脸手机壳,脑瓜崩神器”看完不怕你不笑
- 需求方|湖南大数据交易所建成投入试运营,是中部唯一
- 优酷|2022年了,互联网巨头们的那些“爱而不得”
- 需求池|产品经理如何让产品落地?-产品落地工作流
- 刘强东|刘强东在绝境中爆发潜能
- 价值|回归需求,回归价值本源
- 欺骗|旗舰店也“售假”?超过200万人被欺骗,揭秘那些网购的套路
- 调研报告|易观2021输入法调研报告出炉,讯飞输入法口碑、用户增速双丰收
- 文档|如何写好硬件产品的需求文档?
- 受众|符号营销的规划设计,那些应该被规避的营销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