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头|为什么共享单车跑不出巨头?( 四 )
所以这条路走不通了,现在的三家品牌都免收押金。
第二种方式则是广告,包括车身广告和APP广告。
车身广告很容易理解,APP可以基于用户位置向骑行者推送附近的美食和休闲场所。
这不太容易实现,原因在于不管是APP还是自行车,工具属性过强。基于用户位置推送附近的商户,对于高频用户的固定路线来说,已经有美团和大众点评此类提供本地生活服务的APP,对于低频具有偶发性的行程来说,骑行的目的就发生了变化。
另外,消费者的流程是打开APP,扫码、骑行、关锁、付款,用完即走的模式加上大部分人骑行过程时间较短,导致无论是在车身投放广告还是APP投放广告,效果都不会理想,对于吸引广告主不利。
美团作为美团单车的唯一入口,单车带来的广告收入无法与美团整个APP切割开,也无法进行衡量。
作为美团和滴滴生态的一部分,单车业务只是业务和场景的补充,协同性也不算强。比如搜索到距离自己两公里处一个评分较高的咖啡厅、餐厅或者密室逃脱,在骑行时可能刚好附近没有美团单车,即使有,也可以切换至其他品牌的APP,除了短暂的时间,没有任何成本。
当然可以推出一些活动实现联动,比如骑行美团单车到美团入驻的商户有优惠,或者在XX餐厅就餐送骑行券,但这难免又陷入到下一轮的补贴战当中。
哈啰则是进行无边界扩张,本质上,是寻找流量变现的路径:一方面发力共享电单车,巩固流量入口,一方面进入顺风车市场,尝试过社区团购,还进军了酒旅、到店等本地生活业务,实质是用现有用户进行变现或提升用户多重价值。
即使哈啰能在其他业务上盈利,也只是哈啰的成功,不是共享单车模式的成功。
因此,共享单车的属性,决定了自身很难跑出巨头,有机会成为庞大的流量入口,大多数却没有机会提升利润空间,他们最好的出路,其实是卖给大厂。
参考文献[1]《穿越废墟:共享单车剧未终》,腾讯新闻潜望;
[2]《一辆自行车如何激起共享经济的滔天大浪》,陈爱民、陈龙海;
[3]《共享出行产业: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东兴证券;
[4]《从共享单车历史来看亏损公司的边界》,东兴证券;
[5]《法经济学视角下的共享单车乱象》;
[6]《哈啰出行放弃社区团购,试水新业务,那主业呢?》,百略网;
[7]《焦点分析丨共享单车齐涨价,我们给摩拜哈啰算了算帐》,36氪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
推荐阅读
- 蚂蚁集团|数字人民币:支付巨头的大考,平台的机会
- 高智能方程式|为什么QQ飞车里能开蓝翔挖掘机?
- 年货节|京东拼多多忙撒钱、阿里拼售后,电商巨头“春节大战”硝烟渐浓
- 共享单车|哈啰顺风车:上线三年完单总量 3 亿,认证车主数量达 1800 万
- 选品|2022年的今天,你知道直播带货为什么会越来越火了吗?
- 共享单车|美团公开新专利:指纹解锁共享单车
- 专利|美团公开共享单车指纹解锁专利
- 沙利文|15.1万亿元规模的下沉市场为什么钱难赚?
- 马云|出现在各大综艺上的电商巨头倒了?市值蒸发62%,马化腾也无奈
- 实体|一样的牛奶,实体店为什么卖50块钱,而网上却能卖25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