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丽丽|内卷后的购物节:线上线下的对抗与融合( 三 )



实际上,这些年面对线上商业的冲击,有少部分线下商家选择通过真假混卖提高利润,大部分商家不知如何改变、只能做无用的抗议,而另外一些懂得利用线下优势的品牌,却没受太大影响,依然迅速发展着。类似于天天低价的尾货超市,如好特卖、巡物社等,只是其中一种,另外还有美宜佳、便利蜂等便利店,话梅、KKV等集合店,如此等等。

在消费总量基本保持稳定的情况下,线上消费的确会对线下消费有替代。但当一家企业有足够的个性或其他竞争力,价格就不是消费者选购的第一影响因素,在购物节的降价大潮中,受到的影响相对就会更小,恢复更快。

“线下应对线上冲击的方式有,提供体验式优选产品(这个东西,比如某个不错的新品,网上不会买也不常见,线下看到实物的包装、陈列、介绍等会想体验)、价格优势(同样的东西,竟然价格和网购差不多,纯比价,也不比最便宜的,贵多少),这就需要大幅提高选品能力、供应链能力、折扣商品周转率的把控,同时最好能结合优质的内容和营销。”朱志勇根据其经验做了总结。
线上与线下的融合
选品、供应链、周转率、内容营销……这些词并不限于对线下商家提出的要求,其实在讨论电商竞争力时,这些词就在一次又一次地出现,京东的供应链体系和相对较低的周转天数是其优势,抖音的兴趣电商主打内容营销。

归根结底,线上或线下都只是销售渠道的不同,各有优缺点,但时代对它们的底层要求是相似的。

崔丽丽表示:“所有电商节庆,现在应该成为全部商家的促销节日。我观察下来,线下商家或者品牌商家都想要从这些节庆中分一杯羹。消费节庆的扩大化应该是所有商家都参与其中,全部都是竞争关系,如果非要说线上和线下的对立,我觉得这个说法是有特定视角的,这么说也对,说是全部商家的竞争、分食消费蛋糕也没错。”

现在,想找到单纯的线下业态也不容易,求发展的线下商家要么上了外卖平台,要么学着线上工具实现精准引流,提升体验,再实现大额消费。“我觉得这个时代已经不要讲对抗了,大家都需要走到线上去,只是看如何走、或者如何搭配线上线下更好地留住消费者。”崔丽丽说。

很多商家已经意识到这一点,开始将线上线下相结合,让自身商业价值最大化。今年年初,陆玖财经在景德镇,就发现很多店几乎无人光顾,但店主开了直播。与一些店主交流后得知,不少顾客曾到过景德镇,买过店里的商品,现在会在电商平台复购;部分新消费者则会因为有线下实体店,对所售商品更加放心。

把线下的疲软归结到电商购物节,难免有失偏颇。消费总量基本保持稳定的情况下,线上消费的确会对线下消费有替代,但当一家企业有足够的个性或其他竞争力,价格就不是消费者选购的第一影响因素,在购物节的降价大潮中,受到的影响相对就会更小,恢复更快。

许多没有特色的线下店迫于无奈,要么开始通过真假混卖提高利润,要么通过降价、买赠等方式,加入了购物节的队伍。而有些品牌懂得放大线下购物即时性高、体验性强等特点,不靠活动也能打出竞争力。

【 崔丽丽|内卷后的购物节:线上线下的对抗与融合】以后的购物节中,线上平台的主场优势可能也会慢慢消失,终将变成线上线下一体的狂欢。例如,立足于郑州的线下品牌折扣店巡物社,在10月份就加大了抖音、小红书等平台的探店短视频投放,带来了高效的流量。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