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海洋职业学院|当电商专业“科班生”迎战双十一:日销量破百万,永远追着热点跑( 三 )


事实上,在该校2014年设立电子商务专业的时候,国内多所高职院校已经有了这一专业。但当时面临的同质化问题比较严重,所谓的“同质化”,是所有教学计划、教学内容、课程体系都是一个模子,这样很难培养出来有个性特点的人才。
“随着整个社会的发展,在企业招聘的时候,没有人会招一个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他一定在招美工、招客服、或是招运营推广。”童红兵介绍,为了解决“同质化”问题,电子商务系提出了“三化”的概念,即:岗位序列化、专业方向化、学生发展个性化。“有了这个体系,就可以把人才跟行业需求对接。”
采访人员了解到,刚刚上新电子商务专业的时候,威海海洋职业学院还没有对口专业的教师,大都来自于金融、经济等领域,老师们只能奔走各地参与培训,边学边教。为解决人才短缺问题,威海海洋职业学院专门聘请了企业高级人才担任实践导师,而这一导师比例占到了全系师资的一半。
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过程中,企业一开始热情度很高,但当他们不能迅速看到效益的时候,就会迅速撤出,这让童红兵和系里的老师们备受打击。也正因此,如今搭建起来的一种政府引导企业和学校合作的模式,让企业的师资和领先产品技术引入校园,保证了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和行业发展需要同步。
“从第一年招生的144人,到如今1850名电商专业的在校生,对威海海洋职业学院来说,电子商务系发展的体量已经足够大了。因为和社会需求度契合,学生的就业对口率在95%以上。”但对童红兵来说,即便全国有911所招收电商专业学生的高职院校,与整个社会庞大的需求相比,还是远远不够的。
“在商言商”是电子商务系主任童红兵挂在口头的一句话,也是电子商务区别于其他专业的一大特征。这就要求电商专业学生投身到电商实践当中,在实践中学习和成长。就拿此次“双十一”而言,实训不仅能拿到属于自己的工资,学生们的表现也可以直接和学分挂钩。
威海海洋职业学院|当电商专业“科班生”迎战双十一:日销量破百万,永远追着热点跑
文章插图
实训贯穿电商专业在校生的各个阶段,有时还会和学分直接挂钩。上图为学生在特定场所为企业做客服,一旁张贴的是“签署宣言”。
电商“科班生”:
曾经所学代表过去,要不断挖掘更多可能
区别于“半路出家”的电商人,正规军能否在社会大熔炉中站稳脚跟?在童红兵看来,电商单打独斗的时代已经过去。随着行业细分化越来越细,电商已不再是单个人的行为,行业生态一定是以团队形式出现。
作为学校曾经的“风云人物”,宋希尧毕业后一直深耕在电商行业,即便在外人看来做得足够成功了,但他还是坦言会有压力,随时会出现很多不稳定性。
产品没有绝对化优势,模式就可被复制被抄袭,遇到这样的瓶颈势必会有压力。“做得好的产品,一旦被瞄上都来做,利润会在突然间没了,这时最让人迷茫和难受。”宋希尧说,他内心会有很多压力,因为一个产品做得好的同时,还要考虑挖掘未来更多的可能性。
因为购物大都在晚上运营,宋希尧睡觉常常在凌晨两三点,等躺上床之后,思考也不会因此停下来:团队建设、产品体系、客服出现的各种问题、未来布局……这些想法像洪水一般涌现。“其实就看你想干到多大,做小点开个淘宝店,一个月也能赚几万块钱。但现在就想把面扩大,只能一步步沿着大目标大方向努力。”
和宋希尧一样,采访刘恒瑞的过程中,他的手机不时响起。“最忙一天能接到80个左右。”因为工作节奏快,刘恒瑞的说话语速也很快,“我的主要工作就是跟工厂协调货,还得要求他们打单。比方说我发了1000单,能不能快速打单决定着发货的速度。”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