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uro|估值超 500 亿元!无人配送,谁会成为中国版 Nuro( 二 )


从上述这些角度看来,中美两国创企的估值评价似乎确实不在同一维度,因此也很难将 Nuro 的估值与国内无人配送玩家进行完全类比。
Nuro 固然有值得学习的地方,但估值不代表一切,落地才是玩家们现阶段的当务之急。
全面打通最后一公里通常而言,我们所说的「无人配送」指的是:
通过自动驾驶小车打通最后一公里,即将包裹直接送达至终端消费者的物流活动,主要包括外卖、快递、商超配送三大典型的场景。
根据研究机构的测算,2021 年,我国末端无人配送的市场规模已超数千亿元。
目前,国内无人配送格局三分天下:

  • 互联网科技公司,如阿里、京东、美团等;这类玩家通常自带落地场景,自动驾驶技术慢慢从场景里“长出来”,以达到降本增效的目的。
  • 初创公司,如白犀牛、新石器、易咖智车等;这类玩家则是以自动驾驶技术起家,通过技术来撬动特定的无人配送场景,从而实现商业化落地。
  • 主机厂及 Tier 1 背书的公司,如毫末智行、东风悦享;这类玩家具有传统汽车制造业背景,底盘是其重要的切入点。
其中,白犀牛、新石器重点发力的赛道为商超零售,这也正是 Nuro 的业务主航道。
朱磊向新智驾透露,他们认为商超零售的配送可能具有更大的想象力。
外卖(美团、饿了么)和快递(菜鸟、京东)都已有明确的巨头,而商超市场相对分散且正在日益增长。
据了解,在外卖场景中,美团和饿了么占据了超过 90% 的市场份额;在快递场景中,阿里、京东和拼多多占据了 90% 以上的市场;在商超场景中,零售前 100 企业的市场占比只有 20.9%,而且还有众多新兴的生鲜买菜平台在不断出现。
除了发展空间方面的考虑,白犀牛在赛道的选择上可能还涉及一些更接地气的考虑。
外卖的即时性较高,用户等待时间短,且配送大多集中在用餐时间;快递的即时性虽然不高,但数量庞大,配送需求基本全天候覆盖。另外,并非每个商家都配套停车设施,因此外卖/快递取件和配件可能会存在不确定性。
相对来说,商超零售的即时性要求适中,配送路线更固定,同时商超零售的线上业务已经搭建了成熟的仓库和配送人员网络,配送基础设施更为齐全。
尽管 Nuro 的无人配速落地早于国内,但国内玩家的落地进展已呈后来居上之势。
自带流量池的阿里、京东、美团均公开表示,今年计划投放千台无人配送车,未来 3 年车队规模超万台。
其中,阿里的“小蛮驴”在今年11月1日到10日累计配送快递突破100万件,比预计时间提前一半实现双11目标。
在商超场景下深耕的白犀牛已联合永辉超市、达达快送等合作伙伴,完成了以万为单位的商业订单;而新石器的脚步则踏上了全球 9 个国家 30 多个城市,服务超 30 万名用户。
而且,在未来几年内,国内无人配送赛道还将迎来更进一步的发展机遇。
  • 天时。受疫情、适龄劳动人口日趋下降等因素的刺激和影响,无需配备安全员随行的、具备 L4 级自动驾驶能力的无人配送车成了应对劳动缺口、填补无接触配送需求的重要工具。
  • 地利。今年 5 月,北京市还颁发了国内首批无人配送车车辆编码,并首次给予了无人配送车相应路权。美团、京东、新石器成为首批获牌企业。
  • 人和。除了路权,人才短缺的问题似乎也在慢慢改善。此前在 Robotaxi 领域耕耘的人才已经流入了细分场景,包括无人配送。
保持谨慎乐观诚然,国内无人配送赛道的发展值得欣喜,但我们也应该看到许多等待解决的问题。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