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uro|估值超 500 亿元!无人配送,谁会成为中国版 Nuro( 三 )


譬如,末端无人配送与 Robotaxi 在落地场景有着非常大的相似性——同样在公开道路上营运,只不过前者载货,后者载人,且前者的行驶速度更低。因此在许多人的认知中,无人配送是乘用车的「降维」落地。
但事实上,无人配送车与乘用车在技术、产线、供应链及测试体系等方面均不存在通用的情况。而且,无人配送车的行车安全性可能尚且需要打一个问号。
今年10 月 9 日,美团无人配送车于北京顺义与一辆私家车发生碰撞,当事人车主发微博称:
无人车「横冲直撞」,碰撞瞬间甚至没有启动紧急制动。
尽管美团随后表示该事件并非技术原因导致,但仍让不少网友感到担忧。更何况,配送产业的发展壮大与配套运力的短缺正在形成一股难以调和的对攻之势。
根据《中国人力资本报告 2020》中披露的数据,国内的适龄劳动力人口(16—59 岁)在过去 7 年中减少了近 3000 万。
到了今年,快递员已然成为了“全国招聘大于求职 100 个最短缺职业排行”的第八名,北上广等 30 多个城市已经出现了配送人员短缺的情况。
招工难的现象无疑会拉动无人配送的市场需求。但如果要释放出成千上万台无人车为人民服务,如何才能确保技术真的成熟可靠?
另一方面,由于因车型、传感器方案等成本不同,无人配送车眼下的整车成本在 20 万至 50 万元不等。再算入保险、车辆运维、现场安全运维、后台远程监控/操作人员费用、云平台服务费用等成本,无人配送车的成本将进一步增加。
【 nuro|估值超 500 亿元!无人配送,谁会成为中国版 Nuro】有人对此感到乐观,未来几年内无人配送车将得到批量生产,其整车成本将降低至 10 万元以内。
但事实上,无论是国内还是海外,在没有规模的情况下,很难把供应链的价格压下来。尤其无人配送车的供应链还处于发展的早期阶段,需要时间去优化。
成本下不来,无人车的规模复制就会遇到相应的资金压力;车队规模上不去,就很难获得更丰富多元的、用于迭代技术的数据,从而陷入循环。
“现阶段更重要的还是要把收入做上去,这件事的价值甚至大于降低成本。”朱磊说道。
究其原因,国内的城市人员密度更大,且已有成熟的 O2O 平台,接单效率也将更高。在未来中外无人配送车的硬件成本相差无几的情况下,国内大批量的无人配送订单将更快为企业实现盈亏平衡。
而实现这一点的前提在于,技术能否解决无人配送车的安全问题。
此外,在商业化层面,我们也确实面临一些困难。
譬如,与地广人稀的美国相比,国内道路人多车多、路况复杂,对玩家来说是一种挑战;国内的住宅多为小区楼房,玩家需要考虑上楼的问题;国内居住配套设施较为齐全,超市、商店基本随处可见,可能会分摊无人配送的一部分生意;国内的人力成本现阶段更低,玩家可能要经历一段「抢市场」的时间,才能进入「做收入」的阶段。
写在最后从整体上来说,国内无人配送的发展比 Nuro 晚,但这并不代表我们永远慢人一步。
尽管中美两国的自动驾驶创企(不仅是无人配送玩家)在估值方面有着量级一般的差距,但估值并不代表一切,它更像是一种关于玩家发展潜力的预判。而这种预判也很有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改变。
有时候,可能是我们人为地放大了心里「国外月亮更圆」的声音,却忽略了眼前的风景。
在落地为王的时代,或许,谁也不必做国外的复刻品。
雷锋网雷锋网雷锋网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