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用户体验分析报告( 三 )


从用户粘度看,多抓鱼的留存率要高于孔网,在孔网面对的是个人卖家,而在多抓鱼面对的是平台,在多抓鱼营造的充满人文气息的社区环境下,会增强用户对于平台的认同感,这是孔网个人卖家所欠缺的。
综上所述原因,我认为对于有阅读需求的用户而言,从用户体验上来看,多抓鱼是一个优于孔夫子旧书网的选择,而对于有收藏需求的用户而言,可能孔夫子旧书网多年累积下来的丰富资源能更好的满足寻宝需求。
六、商业模式分析1. 二手图书+文艺社区从多抓鱼一开始的二手图书业务说起,正如南方人物周刊中的报道所描述的那样,多抓鱼看起来就像是一个理想城邦实验,围绕着一群爱看书、爱逛二手店的文艺青年,搭建了一个关于书的文艺社区。
这种社区所营造出的特殊氛围,增强了用户对平台的认同感,挖掘了书作为一种特殊文化商品的情感和阅读价值,这份情感和认同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二手交易中存在的痛点,即对产品的信任问题。
多抓鱼的起步面向的是“文艺”圈层,我觉得这是一个十分明智的选择,以我个人对于文青群体的了解就是钱少事多,所以他们轻易不花钱,但是,一旦打动了那颗文艺心,就会非常心甘情愿的花钱,并积极主动的向周围人分享体验,推广平台。
值得一体的是,多抓鱼的产品MVP阶段仅仅是一个微信群+Excel表格,由此可见,社区运营是多抓鱼从一开始就有的目标,但在其18年举行的精神股东大会上,收到建议最多的却是「不要做社交」,或许正如乔布斯所说的“需求不是来自用户的,用户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而是需要你来告诉他,他需要什么”。
2. 真正的好东西值得买两次正如多抓鱼的slogan“真正的好东西值得买两次”,体现出的是耐用消费品的循环理念,多抓鱼的目标从来就不止于二手图书市场这一垂域,而是所有适合循环的耐用消费品的全品类二手市场。
但区别于图书比较容易复现的阅读价值,一般消费品的使用价值随着产品的更新换代是会逐渐贬值的,并且没有了二手书特有的社区文化,信任问题又是一大痛点,多抓鱼的横向发展道路任重而道远。
3. 对于多抓鱼社区文化的思考对于二手交易中存在的痛点,我觉得最大的症结就是对于商品来源的信任问题,结合我所接触到的生活中的二手交易来看:

  1. 二手图书的买卖,卖给废品站,送给其他人,大部分是学习或阅读需求。
  2. 搬家或大扫除时,更新换代的生活用品,可持续使用的柜子,棉被之类的物品,来源:熟人(社交:信任问题)
  3. 长身体,不合身衣服的淘汰,亲戚之间的赠送。(还是社会关系,信任问题)
结论就是,对商品来源有充分的了解,有充分的信任,而这信任则是源于与交易对象之间的社会关系,而多抓鱼所建立的社区文化,在我看来就是一种社会关系,只是这种联系的纽带只有书籍,当这种社区文化成为一种导向良好的文化,同样能取得身处这个圈子里的用户的信任,这就像B站基于视频所建立的内容社区,最终产品的成功是由平台和用户共同造就的,最成功的社区文化产品莫过于此了吧。多抓鱼的社区文化营造,是在推动有文化认同感的用户与平台共同成长。
举一反三,多抓鱼在营造二手图书的社区文化的同时,是不是也可以营造电子产品和服饰的社区文化?但这样势必会对原有的社区文化造成冲击,且就现在多抓鱼在二手图书领域的发展来看,前有孔夫子旧书网,后有漫游鲸、阅邻等多个竞品,市场还有较大的争夺空间,以我个人的拙见,多抓鱼还是应该持续深耕垂直领域,注重用户的精细化服务,在形成较大规模,具有更高知名度后,再慢慢放开手脚去横向发展。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