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视|宇视十年对话张鹏国:走过绝望之谷,下一步冲向“100亿”( 三 )


到了2018年,宇视科技营收已达到40.7亿元,营收增长达到13倍,市场排名在全球达到第四位。这一年,在杭州滨江畔,一片常年辽阔而杂草丛生的土地上也冒出了齐整的崭新地基——宇视科技新办公大楼就要拔地而起。
这是外界对于宇视在2015~2018年的印象,但对于张鹏国来说,却像是一个“绝望之谷”的四年。
首先是在业务上的危机,张鹏国回忆,当时宇视虽然位居第三,但和海康、大华的市场份额相差甚远,双方已在下沉渠道、海外市场上已经疯狂输出,时刻可能“双杀”宇视。
为此,宇视自2015年就开始布局下沉渠道和海外市场。这并不容易,拿进军下沉市场举例来说,起初,“建通道”、“开市场”的途径成了宇视科技最难的事情。面对“不认识人”、“不知道政策”等一座座小山包,宇视科技渠道人员不辞辛苦地一家一家地上门拜访客户,大概80%的时间都在出差。
到了2016年,AI被快速引入安防领域,宇视也随之加大AI技术研发与落地布局。在一位宇视员工的回忆中,宇视落地起初在工程化中遭遇了众多挫折。
比如在2017年一个广东的大项目中,由于渠道商施工经验不足等原因,宇视科技出现了交互困难问题。当时,宇视科技的研发人员和产品服务人员一同抵达现场,将200多个路口的每一条路线进行梳理规划,针对一个个点位进行沟通交流。
除了业务层面,在资本层面,宇视也面临创业以来的最大挫折。
2015年宇视计划上市,却在敲钟的临门一脚选择放弃上市,原因是估值未达到期待。直到2016年 ,宇视才通过并入千方科技公司实现上市,但与之对应的也是严苛的对赌协议——宇视在2017年~2020年营收在这四年不能低于32亿、40亿、50亿、60亿,净利润不低于3.2亿元、4.04亿元、5.04亿元及 6.04亿元。
尽管,这是“海大宇”在国家平安城市、雪亮工程项目催促下快速发展的四年,但张鹏国心里却时刻惦记宇视在技术、业务、市场、资本等多个层面的难题,他常“坐在办公室里苦思冥想很多天”。
在近期宇视十年之际,张鹏国被一行人问及做出的最正确的决策时说:“应该是坚决地进军国内渠道市场和海外市场。从单一的国内高端行业市场向国内高端行业市场+国内渠道市场+海外市场三个市场并重转变,从卖解决方案向解决方案+部件化产品并重转变,从准直销向准直销+渠道营销转变。”
“回顾过去的决策,是不是所有的决策都产生了积极正向的效果呢?那一定不是的。但整体看,我们没有重大的决策错误。所以,也没有什么后悔的决策,企业经营总是在矛盾和痛苦中前行,所有的决策都是在当下选择最优解。”张鹏国告诉我们。
3、2019-2021:力扛疫情挑战,业务走向多元化
但一切在2019年起有了好转,这被张鹏国称为走过绝望之谷后的“开悟之坡”。
2017年度、2018年度、2019年度的净利润分别为3.4亿元、4.6亿元、5.4亿元,均超额完成了此前的业绩承诺。但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乱了宇视的节奏,为对赌协议带来了不小变数。
好在,2020年全球疫情相继爆发之后,宇视科技响应迅速,积极应对未知挑战,短短28天之内,迅速完成了热影智能测温仪的研发,在2020年4月便达到产能峰值。测温仪和口罩、呼吸机一起成为社会抗疫物资,为抗击疫情、限制病毒传播做出了积极贡献,也同时为宇视在这一年的营收盈利带来了保障。
截至2020年末,宇视科技的扣非后归母净利润约为18.77亿元,完成率为102.26%,实现了业绩承诺,完成了对赌协议。
而从宇视的业务布局来看,也朝着更加稳健和多元化方向发展。根据2021年3月千方科技说明会上的信息披露,宇视在行业市场、SMB(中小商业客户)以及海外市场营收分别占比40%、30%和30%。也就是说,除了行业市场,宇视在下沉市场和海外市场都得到快速补齐,不用再担心“双杀”风险。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