俱乐部|品牌创新论:折叠人群——「新社群」Tribe,让新消费品牌再飞一会(2)( 三 )


事实上,作为一个新消费品牌,你可以选择任何一个层级切入市场,不管是购买流量红包诱敌,还是会员分层私域社群;无论是互动营销内容共创,还是击穿圈层共建社群……;寻找到最适合自己能力和资源的方法,都可能走出形式多样的破局路径。
假如从Tribe「新社群」切入,最好的问题不是“市场有多大”,而是“你和谁同行”。
你需要做的是倍增而不是分化,找到你的同类(小圈层),通过新技术新场景新社交,把他们折叠在一起,简单理解就是「聚集同类做一件事」,高大上的说法是「降维打击」!
因为聚焦更容易洞察本质,专注可以创造更多不同,聚集更容易赢得认可,同类可以让你走得更远,这是一个老话长谈的新探索。
然而,到底什么是Tribe「新社群」?
三、抄作业,从「宗教」和「欧洲私人俱乐部」学习如何构建「新社群」什么是Tribe「新社群」?
如果以人类文明史经典的两个范例,「宗教」和「欧洲私人俱乐部」为研究对象,就豁然开朗。
1. 宗教——信仰型「社群」社群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氏族部落,但能至今不衰的只有宗教: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
抛开神话传说,宗教的历程,大致都是三段式:
首先,创始人抛出一套理论或一个观点。这个理论和观点必然有助于一群人的生存和成长(或是解释了某种困惑,或给了某种希望,或是找到了存在的意义,或是改变了生活),在 此理论下,人们被吸引聚集。
其次,共创信仰,赋能个体 。一批优秀的信徒(核心层),在互动中逐步创建出清晰的体系,形成规范性的教义(统一的价值观和纲领),这一教义帮助追随者获得改变——更好的生存(赋能个体)。
最后,参与传播,认同和归属。在教义的一次次传播中,在各种仪式的加持下,教义逐步成为参与者的共同认知,每一次的参与的过程,又是自我认同的一次强化和融合,信众的凝聚力和归属感自发形成,信仰型社群由此壮大。
这个过程中,出现了无数高效打造社群形成归属的方法:偶像化,图腾和超级符号,仪式,殿堂,故事化等。
需要注意的是,信仰型「社群」并没有真正解决任何实际问题,而是指出问题,引导信徒情绪,或是给出解决方案,自行去创造去改变。
在现代商业中,早年的成功学,现在的罗振宇、吴晓波都有信仰型「社群」的味道。
2. 欧洲私人俱乐部——互联型「社群」“一群有着共同利益的人,开始互动以促进这一利益时,社群就出现了”——《游戏改变世界》简·麦戈尼格尔
17世纪的欧洲,贵族不屑于与平民为伍,但又需要更紧密的社交和连接,就组织了各种类型的贵族沙龙聚会,渐渐演变为圈层的连接场所,直到成立专属的封闭式私人俱乐部,即贵族会员俱乐部。
那个时代的私人俱乐部,核心是「连接」,连接同类人,连接关系,连接信息,连接商业;后来代表了一种身份,并且享受某些特权,也可以是连接圈层,连接生活,连接地位。
最具代表性的有1693年成立的“白色俱乐部(White’s-Club);1830年“智慧圣殿”牛津剑桥俱乐部Oxford and Cambridge Club;1872年美国“波希米亚俱乐部”(Bohemian Club);创建于1849年东印度俱乐部(East India Club) 。当然,还有号称成立于1717年,传说中世界上最大的神秘会员俱乐部和最伟大的社群——共济会。
梳理一下,欧洲私人俱乐部式的社群打造大致也是三段式结构:
第一,共建社群,共享权力,服务会员。
私人会员俱乐部一般由几个创始人为了更好地连接圈层,共同创立,初始会员一起参与了社群的创建,权力自然共享。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