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理|豆瓣衰落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经理|豆瓣衰落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文章插图

图源:摄图网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互联网怪盗团(ID:TMTphantom),作者:怪盗团团长裴培,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怪盗团团长按:本文原作于2020年2月,是我作为一个豆瓣老用户,献给这个小众网站的一曲挽歌。我一直认为,豆瓣的衰落不是必然的,而是一系列错误操作的结果。当时写这篇文章就是为了总结教训,希望能为后来人起到一些借鉴作用。
昨天,在豆瓣被罚款之后,关于“豆瓣竟然还活着”的文章一时刷爆了全网。诸多跟我一样的文艺青年(或文艺中年)们,都在缅怀豆瓣多年前的好时光,感叹豆瓣怎么落到了今天的地步,同时庆幸豆瓣还没有垮掉、还留给了大家一方净土。可是,与其做廉价的感叹,倒不如探讨一下豆瓣衰落的真实原因。所以,我决定将本文再发一遍,供大家参考。
本文的核心观点很明确:豆瓣的衰落,不是因为底线太高、曲高和寡,也不是因为轻视商业化,更不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豆瓣的产品经理犯了严重错误(阿北本人也包括在内),热衷于与用户赌气、教用户使用网站,而不是满足用户的真实需求。结果,本来应该最在乎用户体验的豆瓣,用户体验却不断下滑,这才让豆瓣走到了今天的窘境。你觉得我说的有道理吗?
以下为正文。
2007年12月底,我第一次使用一个叫“豆瓣”的网站,那里有很多书影音条目,还有日记、相册等功能,我很快喜欢上了。接下来的两年多,我在豆瓣写过一些内容,加入过许多小组,认识了一些朋友并加了MSN(暴露年龄了)。后来,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我几乎不再拜访豆瓣了。
几天前,我又浏览了一下豆瓣:首页推荐内容还是在大量更新,小组还是有很多帖子,但是人气已经与巅峰时期不能比了;现在,外界最关心的是豆瓣的“电影评分”,因为它比较公正(不能花钱买),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票房。仅此而已。豆瓣的影响力不仅不能与微博、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百度贴吧这种超级内容平台相提并论,也无法与B站、知乎、TapTap这样的垂直或兴趣社区相提并论了。
当然,豆瓣一时半会垮不了,很可能过几年也垮不了。创始人阿北说过,豆瓣能够盈利(我相信盈利数字很小);它没怎么买量,也没做烧钱的生意,现金流应该尚能维持。作为一个小众社区维持下去,也未尝不可;但是,真可惜啊,当年的豆瓣曾经那么接近成功……

经理|豆瓣衰落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文章插图

(现在豆瓣人气最高的可能还是复活之后的鹅组?)
豆瓣的衰落有很多理由。我个人认为,豆瓣错过了太多太多的成功机会;有些风口几乎是被送到了它的产品经理面前,却被活生生地错过了。一言以蔽之:豆瓣的管理者,太执拗、太清高了,太喜欢跟用户赌气了。作为公司创始人也好,产品经理也好,技术人员也好,运营人员也好,必须牢记:你可以有原则,可以有信仰,可以力排众议,这些都是可以通向成功的;但是千万、千万不要跟用户赌气。
最近十年,在全球游戏行业久负盛名的暴雪公司(注:不是动视暴雪母公司,因为动视表现的还不错)处于漫长的下行轨道之中,新产品数量少、生命周期短,老IP的炒冷饭则越来越不被玩家欣赏。暴雪犯下的最大错误就是“教玩家玩游戏”——它希望让玩家彻底按照他的规矩来,对每个细节都要控制,无视玩家自己的创造力,甚至视玩家的自由发挥为“漏洞”“BUG”。
豆瓣犯下的错误与此类似——在它最火的时候,它太热衷于“教用户使用豆瓣”;教他们读书看电影听音乐,教他们交朋友,教他们聊天灌水。对于用户的一些正常的(而且能赚钱的)诉求,它完全无视;对于用户的一些自发探索行为,它急不可耐地扑灭(还找各种借口);它不是在满足用户日新月异的需求,而是按照自己既定的打法不紧不慢地走下去。结果大家都知道了:用户不高兴,豆瓣没长大,坐看新的平台一飞冲天。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