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理|豆瓣衰落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二 )


因为新的平台不跟用户赌气。跟用户过不去就是跟钱过不去,也是跟影响力过不去。就像球星跟球迷赌气、影星跟影迷赌气一样,是最不可取的。

经理|豆瓣衰落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文章插图

(豆瓣电影评分比较公正,现在是外界最关注的功能)
举几个“豆瓣产品经理跟客户赌气”的典型案例吧:
豆瓣的内容条目,一开始只有“书影音”。我们都知道,喜欢书影音的年轻人,有很大一部分也喜欢游戏。从2007年开始,无数用户反复呼吁豆瓣增加“游戏”条目,被豆瓣官方反复拒绝。游戏迷不得不把心爱的游戏“伪装”成电影或书籍,予以登录评分;豆瓣的态度是“发现一起删除一起”。这真是毫无意义的赌气!从2010年开始,由于智能手机的普及,游戏行业一飞冲天,游戏渠道、游戏媒体、游戏周边等产业环节也跟着蓬勃发展。最后,豆瓣还是羞答答地增加了游戏条目,但是太晚了。今天,TapTap、机核网这些游戏专业社区的估值很可能远远超过了豆瓣。
在早期,豆瓣首页推荐条目主要是书评、影评、乐评。有些作者为了让更多人看到自己的文章,往往选择将文章“挂靠”在某一个热门书影音条目下。例如,你想对美国政局发表看法,可以选择在《华氏911》或《白宫风云》发表影评。对于这种“擦边球”行为,豆瓣的态度依然是“发现一起处理一起”,转为个人日记甚至直接删除。问题在于:豆瓣是一个Web 2.0社区,用户才是做最终决定的人;它完全可以让用户以投票的方式把“无关内容”清除出书影音区。进一步说,它还可以改变首页推荐规则和算法,让原创作者没有必要去打“擦边球”。但是它宁可选择赌气,以至于气走了大批原创作者。
豆瓣小组功能诞生之后,迅速超越书影音成为流量担当;到了2010年,小组讨论已经占据了豆瓣全部内容的70%以上。对于这种意外惊喜,正常互联网公司应该高兴还来不及。豆瓣却如临大敌,因为小组功能不是它“预设”的主要功能,而且伴随着一些运营和监管风险。结果,豆瓣既没有管好小组,也没有让小组持续热下去;它删也删了,封也封了,分流也分流了,限流也限流了,背了所有的黑锅,没有捞到任何好处。所谓“豆瓣小组因为监管而衰败”纯粹是鬼扯淡——同期的百度贴吧、新浪微博的内容比豆瓣小组还多,但是人家的运营力量更强,就没衰落。

经理|豆瓣衰落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文章插图

(我曾经是豆瓣FM的忠实用户,现在早就叛逃了)
有人认为,豆瓣的创始人阿北和产品经理们,可能从一开始就只想做个小众网站,无心做大、无心赚钱、无心主流化……不好意思,这也是鬼扯淡。阿北的野心大得很,他尝试过无数新概念、新功能,只是大部分都没得到用户认可,小部分得到认可的也没坚持下来而已。
例如,2008年豆瓣推出过在线虚拟社区“阿尔法城”,用户可以在城里建设虚拟住宅、展开虚拟社交。不知道为什么,“阿尔法城”没过多久就关闭了,可能是因为用户在里面没事可做吧。豆瓣后来还尝试过几次“虚拟社区”,用户反馈如何我不了解,关键是每次都没坚持下来。
2010-11年新浪微博走红之后,豆瓣也押注“类微博”功能,推出了“豆瓣说”,后来似乎改名“豆瓣说说”——具体的时间线我记不清了,反正就是类微博的社交媒体,名字改来改去,功能改来改去,关注机制也是改来改去。当时的豆瓣本来就已经开始远离主流了,这么改来改去就更没人用了。
豆瓣还推出了“同城”功能,让人一眼就想到大麦网;还有“阅读”功能,让人想到阅文集团或微信读书;还有“时间”功能,也就是知识付费;还有我个人比较喜欢的FM功能。说实话,这些功能还可以,至少是能用的,但是并不极致。它们注定只能成为豆瓣的补充或次要功能,而此时豆瓣的“主要功能”已经边缘化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