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3|100亿重仓农业,拼多多的逻辑变了( 二 )




q3|100亿重仓农业,拼多多的逻辑变了
文章插图

为了推广苹果的标准化种植,李楠与当地企业合作,承包了2000亩苹果矮化种植基地 来源:李云丰摄


大批王琦、李楠这样的农村电商人,已在拼多多平台悄然生长,他们懂产品、懂运营。

海南富晒地瓜、四川会理石榴、宁夏盐池滩羊……大批区域性的特色农产品,因为这群人,突破线下链路的单一渠道,走进了千家万户。


超10万的同盟军


王琦、李楠他们在拼多多聚集,并不意外。

拼多多有“泥腿子”基因,2015年创立伊始,它就是从农业、生鲜品类“拼”出来的。

做农产品电商,先天就不容易。

农产品首先是“非标”,品控难,推荐也难;传统供应链流中间环节多,做电商,供应链要另起炉灶。


q3|100亿重仓农业,拼多多的逻辑变了
文章插图

9月18日,湖南省娄底市紫鹊界梯田风景名胜区,农户在层层叠叠的梯田里收割稻谷


更难的一点是,农产品货值低、利润薄,流量若降不下来,生意就不成立,这正是王琦早期电商创业失败的原因。

要破局,先找对的人。

入驻拼多多的农产品电商,大体分三类:个体农户,自己开店,卖自家产品;农户合作社,几家农户联合,以合作社方式开店;“新农人”,兼有生产经验和电商销售能力。

第三类,这是要团结的重点群体。

新农人懂农业也懂卖货,有些自己就是生产者,但不满足自产自销,而是能将农户分散的产品汇聚起来,在电商上统一销售;他们也非简单的中间商,只靠赚差价,而是“农产品电商技术服务商”,懂产品挑选、物流包装,会玩流量、熟悉电商运营。


q3|100亿重仓农业,拼多多的逻辑变了
文章插图

8月1日,2021舟山“开渔节”正式启动,2700多艘渔船相继赶赴东海,开始今年的捕蟹季 来源:张震摄


创立6年来,拼多多已先后培育超10万新农人,直连1600万农户。王琦、李楠这批人,也是它死磕农业最坚定的同盟军。

找到了“人”,拼多多重新设计流量机制。

在流量分配上,拼多多不是搜索模式,而是以社交裂变方式,把购买行为从被动变主动,把离散的需求集中化,加快农产品的运转效率,降低流通成本。

拼多多利用分布式AI系统,根据品类、品质和性价比的优先级,匹配商家和促销方式,根据店铺和产品的口碑、销量、单量等因素做自动计算和推荐。

流量分配以用户偏好为中心,一款产品能否受到推荐,取决于消费者是否选择、是否分享以及拼单人数等;平台通过数据解读、识别用户喜好,会不断提升推荐的精准度。


q3|100亿重仓农业,拼多多的逻辑变了
文章插图


这样一来,农产品固然货值低,只要新农人们做得好,也能匹配低成本的流量,就能打开局面。

最近一两年,拼多多的农业实践在“升维”,不限于营销和渠道层面。

比如,在供应链端,它搭建了“天网”系统,将各地农产品的产期、特色和价格形成一个庞大的数据库,为农产品采购及供应链,提供决策帮助;还尝试将数字技术应用到种植阶段,推广标准化的现代农业种植。

这些,也在应和拼多多自身的迭代。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