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珊|首提多元化治理,阿里为何变阵?


戴珊|首提多元化治理,阿里为何变阵?
文章插图

采写/万天南
编辑/陈纪英
阿里又一次“拥抱变化”。
12月6日早,阿里巴巴董事会主席兼CEO张勇发出内部信,任命戴珊和蒋凡分别操盘新设立的“中国数字商业”和“海外数字商业”两大板块。
这也是自2015年提出“大中台”战略之后,阿里组织架构最重要的一次调整。
虽然大众和媒体往往对“换人”津津乐道,但其实于阿里影响更为深远的,则是组织的“变阵”——从2015年的“中台战略”,走向首次倡导的“多元化治理”。
在企业管理理论中,可以根据集权和分权程度,把组织架构分为“归核”和“多元化”,这是伦敦商学院教授Costas Markides于上世纪90年代提出的管理概念。
在他的论述中,企业的归核和多元,是个交替而行的过程。
以美国为例,大企业在20世纪50年代,大多施行多元化战略,在70年代达到了高峰,80年代进入战略转换期,90年代多数大企业开始实施归核化战略。
但如今的硅谷巨头们,在业务、产品、市场、员工、组织上普遍趋向多元化。
以苹果为例,2010年,乔布斯执掌时期,仅提供14款产品,10年后,库克操盘的苹果产品增加到27款,SKU扩容到200个以上。
中国互联网巨头也是如此,To C 的腾讯开始涉足产业互联网,被称为APP超级工厂的字节跳动切入了教育、房产中介等业务,自动驾驶成为百度继搜索之后的又一张王牌,阿里巴巴电商、物流、云计算等业务四处开花等等。
当然,归核和多元化并无优劣之差,只有是否合适之分,当业务、产品、市场走向多元化,组织自然也要因势而变,进行多元化变阵。
从这个维度来看,阿里巴巴这次突然其来的组织变阵,看似意料之外,其实情理之中。
国内一盘棋,海外大整合
此次组织架构中,外界对于戴珊的职务描述是“扩权”。
戴珊作为集团总裁,分管业务条线再次大扩容,分管大淘宝(包括淘宝、天猫、阿里妈妈),B2C零售事业群,淘菜菜,淘特和1688等业务,共同形成“中国数字商业板块”。
而中国数字商业板块的一大看点,就是B系和淘系的打通。
如今,无论是阿里、京东,还是拼多多,都是通过直连工厂,赋能供应链,盘活产业带,强攻下沉市场。
尤其是淘特、1688等作为阿里反攻五环外市场的战略落子,都高度依赖于产业带和C2M机制,也唯有产业带供货,才能实现终端零售的最高性价比。比如,今年双11期间,淘特产业带直供M2C订单总量同比增超100%。
此外,在快抖等流量平台的冲击之下,电商平台的突出长板就在于“货”,上游供应链的重要性,同样越发凸显。
再从用户端来看,目前,国内电商市场的用户增量已经见顶。
今年Q3,拼多多用户净增约1700万,远低于上季度2610万的增长,也低于市场预期的2000万;而截止到今年9月30日,阿里巴巴生态体系的中国年度活跃消费已经攀升至9.53亿,也逐渐触顶天花板。
因此,接下来,阿里电商业务的新增量,将从“广度”增长切换到“深度”增长模式,增长重心将从C端切换到B端。
未来,为阿里电商业务贡献增长的大头,不在于用户规模的绝对增长上,更依赖于供给侧的产业整合和效率提升上。一方面,帮助品牌和商家降低增长的边际成本和效率,另一方面,通过丰富供给,挖掘存量用户的潜在价值,提升单个用户的年均客单价和GMV等。
综上,此次由戴珊一肩双挑B系和淘系业务,一方面可以推动产业链上下游打通,符合产业互联网和互联网的融合升级大势,另一方面,可以进一步加强阿里的供应链优势,提升供给侧效率,服务实体经济等。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