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珊|首提多元化治理,阿里为何变阵?( 二 )



戴珊|首提多元化治理,阿里为何变阵?
文章插图

中国业务一盘棋,也是为了以老带新,增强新业务竞争力。
目前阿里巴巴的中国业务非常多元化,而且不乏包括淘菜菜、盒马等在内的近场电商等新业务。
与阿里在电商业务板块的一马当先不同,在新业务领域,竞争相当激烈,因此更大力度的整合,也有利于调动集团的优势资源,推动新业务加速成长。过去,阿里巴巴借助成熟业务,老带新已有成功先例,比如天猫就由淘宝商城孵化而来等等。
此次调整中,原本一直立足国内市场,主导大淘系业务的蒋凡,移师海外,多少有些出乎意料。但这种“惊讶”反应,可能低估了阿里对于全球化的势在必得。
阿里1999年诞生之初,做的就是全球化生意——英文全球批发贸易平台。2014年,阿里上市之时,全球化也是集团钦定的三大战略之一。
去年9月初的一场公开演讲中,张勇在发言中再此明确全球化目标,“2036年我们要服务全球20亿消费者”。
目前,阿里海外业务主攻的东南亚、南亚和土耳其地区都是全球新兴市场,人口结构非常年轻,比如印尼人口的平均年龄是27岁;土耳其人口的中位数年龄28.5岁,是欧洲最年轻的国家;巴基斯坦的人口更年轻,年龄中位数仅为20岁,30岁以下的人口达到1.04亿人,且其电商业务渗透率还有大幅上涨空间。
因此,把蒋凡推到前台,担任全球化业务的操盘手,其实也是因为阿里对全球化业务期待颇高——未来在用户规模上,海外用户要比肩国内用户规模。
此次调整后,海外业务的独立性有所提升——根源在于,过去两年,国际形势风云变化,全球几大主要经济体的外交关系趋于紧张,内外两个市场的二元性属性显著走强,因此,需要加强海外业务的独立性。
当然,目前外部形势看似不利,阿里此时爬坡全球化,算是逆流而行。
但逆境之中,阿里也手握有利牌面。比如,目前疫情冲击波下,海外供应链都没有全面恢复,唯有中国防疫得力,中国供应链优势凸显,可以助攻速卖通等业务做强做大。
而在在最新一季度财报中,阿里跨境及全球的零售及批发商业的收入同比增长34%,Lazada东南亚订单量同比大涨82%,都高于整体业务大盘增速。
因此,所谓的“扩权”、“移师”都是表象,真相就是阿里的内部业务变道了,外部环境也变向了,组织升级变阵其实是水到渠成。
优化生产关系,构建敏捷组织
在内部信中,张勇多次提及的关键词是“多元化治理”。
目前来看,阿里的全维度多元化,体现在产品多元化、业务多元化、覆盖市场多元化、员工构成多元化等方方面面,与此匹配,进行多元化治理升级,就不足为怪。因此,此次组织架构调整,归根结底,是业务先行、战略先行,组织变阵跟进。
此次多元化变阵中的一大特点就是,“老人轮岗”。无论是戴珊、蒋凡都是老人做新业务。
在阿里巴巴内部,调兵遣将的惯性法则是“新人做老业务,老人做新业务”,勇将不能守成。
于组织而言,老人有经验有资源,干新业务的成功率相对更高底气更足,也能降低多元化变阵的风险。于个人而言,以战代练,能够快速淬炼多元化能力。
以戴珊为例,作为阿里巴巴创始元老之一,其业务履历极为丰富,负责过人事——2013年担任阿里巴巴集团首席人才官,负责过B2B业务——2017年1月开始担任B2B事业群总裁,也涉足过新零售业务——主攻近场电商和同城零售的阿里MMC事业群于今年3月1日成立,操盘手也是戴珊。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