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因为妈妈一句话 , 我不敢回家”
早上刷到一条信息 , 就在前几天 , 孙海洋接着孙卓回深圳 , 一家终于得以团聚 , 孙卓就读的学校也找到了 , 他们决定 , 以后不会再公开后续情况 。
孩子被拐14年 , 就满世界地找了足足14年 , 电影《亲爱的》原型孙海洋的遭遇 , 着实让人揪心 。
还记得不久前的认亲仪式 , 当网友还在为孙海洋的失态痛哭而动容 , 孙卓却表示要留在“养父母”身边时 , 全网不知道有多少人指责后者“认贼作父” 。
而最后 , 孙卓还是回到他真正的家 , 此事算是有了一个完满的结局 。
寻亲14年 , 一朝得团圆 , 的确是一件幸事 。
不过 , 还有另一个故事 , 更值得和作为父母的大家分享 。
在孙卓被拐走那一年 , 有一个和他同样是4岁的孩子 , 和他一起被同一个人拐到山东 , 那就是符建涛 。
也正是符建涛在找回亲人后 , 给警方提供了重要线索 , 才找回了孙卓 。
与懵懵懂懂 , 把买家当亲生父母的孙卓不同 , 符建涛是记得自己亲生父母的 , 他很清楚 , 买家并非他真正的爸爸妈妈 。
他过了这么多年 , 才成功回家 , 原因令人无比心酸 , 他说:“我记得妈妈曾经给我说过 , ‘再不听话就不要你了 , 把你卖掉’ 。 ”
小时候调皮的他 , 常常被妈妈如此训斥 , 被拐走到另一个地方后 , 他还以为真的是自己不乖 , 所以被“卖”给别人 , 都吓坏了 , 却不知妈妈发疯似地找了他14年 。
如此阴差阳错 , 实在令人叹息不已 。
而他的遭遇 , 也给我们提了一个醒:请注意你对孩子说的每一句话 , 孩子只会把它们全都当真 。
看似虚无缥缈的“安全感” , 正是因这一句句的“玩笑”“气话”而被粉碎 。
如何亲手毁掉孩子的安全感?
什么是安全感?
萨提亚心理学家林文采博士提出的“心理营养”的概念 。
林文采认为 , 一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 , 不仅需要物质营养的满足 , 在心理上也需要充足的心理营养 , 才能茁壮成长 。
而孩子所需的心理营养 , 其中一点正是“安全感” 。
这是一种主观的心理需求 , 让人觉得放心、有依靠的感觉 , 主要表现为亲子间的“依恋关系” 。
而对安全感最具破坏性的 , 莫过于以下这几种行为:
- 1、忽视孩子的需求
如今的家庭 , 各种物质条件基本都能得到满足 , 可是心理上的需求却未必 。
比如孩子想要某件玩具、某种零食 , 要不视而不见 , 要不直接否决;
或者在孩子玩积木、乐高时 , 父母觉得乱来 , 硬要孩子用另一种方式去搭建……
不是说一定要无脑地满足所有的需求 , 而是至少让孩子说一说他的想法 , 表现出“我看见了你的需求”的尊重 , 而非让孩子觉得“我的需求是不重要的” , 破坏他的价值感 。
至于是否采纳 , 取决于之后的沟通 。
- 2、有条件的爱
这些常见的话语 , 都是典型的“有条件的爱” 。
- “考到全年级第一 , 就带你去麦当劳”
- “画好这张画 , 就给你糖吃”
- ……
在孩子看来 , 就是父母有时候对自己很重视(比如在学习上) , 有时却不理不顾 。
如此忽冷忽热的对待 , 只会让孩子的心忽上忽下 , 无法确定父母是否真的关心自己 。
- 3、夫妻关系不和谐
一个充满矛盾、冲突乃至破碎的家庭 , 对孩子的影响可以说是毁灭性的 。
所以 , 即便是吵架 , 也千万不要在孩子面前吵 , 更不可以拉着孩子跟另一半对抗 。
推荐阅读
- 中科西部干细胞研究院:干细胞如修理大师,调整失控的免疫系统!
- 中科西部干细胞研究院:胎盘干细胞为家人健康保驾护航
- 干细胞抗衰老到底靠不靠谱?看看基础理论研究得到的是怎样的结论
- 同样是被拐多年被找到,孙卓选择回到亲生父母身边,而他却拉黑了生母微信
- 不同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特性之比较
- 孙海洋寻子背后,隐秘的重男轻女真相,可能比想象的更离谱
- 这样的结局,比电影还惨,愿天下无拐,支持买卖同罪
- 国内干细胞治疗帕金森病最新临床研究进展
- 科普了解什么是干细胞?干细胞知识汇总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