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岁男童被拐,在买家泪忍14年,内心的苦楚又有谁能理解?( 二 )


  • 4、恐吓乃至虐待孩子
比如上文符建涛的妈妈“训斥”他时说的:“不听话就不要你 , 把你卖掉” 。
还有诸如“废物”“猪脑袋”“垃圾桶捡来的”“不乖就让警察叔叔把你捉走”“这次你考不好 , 就别回来见我”……
家暴 , 以及这些言语上对孩子的威胁、恐吓 , 都将在孩子的心灵上难以磨灭的伤痕 , 是让他们无时无刻担心被抛弃的阴影 。
“心理脐带”是怎么建立的?
上述这些行为的共同点 , 归根结底 , 都是孩子“失去信任”——失去对他人、对世界的信任 。

这些孩子的内心世界是不稳定的 , 总在担心父母会离开、失去爱 。
而孩子对世界的信任和探索欲的高低 , 实则取决于与父母的良好互动 。
大概有不少父母都听说过这一个实验 。
有专家找来一对对亲子 , 先是让妈妈和孩子逗笑玩乐 , 幼小的孩子在这种互动下 , 十分快乐 。
接着 , 专家让妈妈沉着脸 , 一动不动地看着孩子 。
一开始 , 孩子觉得有些奇怪 , 还会做出各种动作 , 企图引起妈妈的注意和回应 。
多次尝试后 , 孩子肉眼可见地变得不安 , 当他们发现妈妈始终静止不动 , 最后全都崩溃大哭 。
一个人感到最有安全感的时候 , 其实是在妈妈肚子里 。
当婴儿离开子宫 , 和妈妈失去脐带之间的连接 , 置身于陌生的世界 , 他们就会开始感到不安 。
因此 , 从出生起 , 婴儿就需要爸爸妈妈无时无刻的爱和回应 , 作为“心理脐带” , 即:

  • 母乳的喂养 ,
  • 父母的拥抱和抚摸 ,
  • 渴了有水喝 , 饿了有奶吃 ,
  • 大小便能及时清理……
这些在孩子需要的时候 , 就尽全力地满足他们一切所需 , 把他们当做是“生命至重”的行为 , 就是在帮助孩子建立对于世界最初的信任 。
他们以此感应到:我的感受是被看到的 , 我在这里是安全的 。
从而获得足够的安全感 。
正如瑞士心理学家维雷娜·卡斯特《克服焦虑》一书中写道:

  • “我们认为 , 对6个月内的婴儿就必须表现出爱和关注 , 这样婴儿才会感觉舒适并且得到很好的发展 。
  • 如果孩子因太少受到关注而不安吵闹的时候 , 亲近对象总是不能适当地给以抚慰 , 那么就会削弱孩子最初的信心 , 而这种信心正是形成足够稳定的自我价值感的基础 。 ”
让孩子感觉到这个世界是充满爱和理解的 , 他们才有勇气面对未来生活的考验 。
让孩子确信他们可以随时“回家”
长相不出色 , 身材还微微发胖的辣目洋子 , 可以说浑身上下 , 就没有一处是符合主流审美的 , 她却意外地吸引了许多观众的喜爱 。
为什么?
因为她散发着一种“自信”的光芒 。
她说过 , 想找漂亮的女演员一抓一大把 , 而她虽然“不美 , 但仅此一个 , 绝版了 。 ”

弗洛伊德说:“我发现 , 那些认为自己被母亲喜欢或偏爱的人 , 在生活中会展示对自己的信心、无法撼动的乐观 , 常常显得英勇 , 而且总能获得真正的成功 。 ”
辣目洋子之所以如此从容自信 , 和她的家庭环境有着密切关系:
父母恩爱、家庭和谐 , 不管做得好还是坏 , 都可以随时回家……
她拥有足够的安全感 , 因为她知道父母就在背后 , 默默地支持她 。

正如英国著名精神分析学家温尼科特说的:“孩子必须确认 , 自己可以随时回家 , 才可以安心地向前发展 。 ”
任何时候 , 给予孩子可以随时“回家”的安全感 , 比物质条件更加重要 。
【4岁男童被拐,在买家泪忍14年,内心的苦楚又有谁能理解?】大家看完后有什么真知灼见呢?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