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四大家之李白的生平介绍及主要成就( 六 )


他既有清高傲岸的一面,又有世俗的一面,他的理想和自由,只能到山林、仙境、醉乡中去寻求,所以在《将进酒》、《江上吟》、《襄阳歌》等诗中流露出人生如梦、及时行乐、逃避现实等思想,这在封建社会正直孤傲的文人中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
人物评价
杜甫:“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寄李十二白二十韵》)
杜甫:“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春日忆李白》)
辛弃疾:“当年宫殿赋昭阳,岂信人间过夜郎 。明月入江依旧好,青山埋骨至今香 。不寻饭颗山头伴,却趁汨罗江上狂 。定要骑鲸归汗漫,故来濯足戏沧浪 。”(《忆李白》)
杜甫:“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饮中八仙歌》)
贺知章:“谪仙”(《本事诗》) 。
魏颢:“白与古人争长,三字九言,鬼出神入 。” 许多文人都对李白有着很高的评价 。
苏轼:“李太白、杜子美以英玮绝世之姿,凌跨百代,古今诗人尽废 。然魏、晋以来,高风绝尘亦少衰矣 。”(《书黄子思诗集后》)
韩愈:“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调张籍》)
唐朝文宗御封李白的诗歌、裴旻的剑舞、张旭的草书为“三绝” 。
白居易:“又诗之豪者,世称李杜之作 。才矣奇矣,人不逮矣 。”
杨升庵:李太白为古今诗圣 。(《周受庵诗选序》)
严羽:李、杜二公,正不当优劣 。太白有一二妙处,子美不能道;子美有一二妙处,太白不能作 。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 。太白不能为子美之沉郁 。太白《梦游天姥吟》《远别离》等,子美不能道 。子美《北征》《兵车行》《垂老别》等,太白不能作 。论诗以李、杜为准,挟天子以令诸侯也 。少陵诗法如孙吴 。太白诗法如李广 。(《沧浪诗话》)
王世贞:五七言绝句,李青莲、王龙标最称擅场,为有唐绝唱 。少陵虽工力悉敌,风韵殊不逮也 。(《艺苑卮言》)
傅若金:太白天才放逸,故其诗自为一体 。子美学优才赡,故其诗兼备众体,而植纲常系风化为多,三百篇以后之诗,子美其集大成也 。(《清江集》)
高棅:太白天仙之词,语多率然而成者,故乐府歌词咸善 。或谓其始以《蜀道难》一篇见赏于知音,为明主所爱重,此岂浅材者徼幸际其时而驰骋哉!不然也 。白之所蕴,非止是 。今观其《远别离》、《长相思》、《乌栖曲》、《鸣皋歌》、《梁园吟》、《天姥吟》、《庐山谣》等作,长篇短韵,驱驾气势,殆与南山秋气并高可也 。虽少陵犹有让焉,余子琐琐矣 。(《唐诗品汇》)
吕居仁:“唐自李、杜之出,昆耀一世,后之言诗者,皆莫能及 。”(《江西宗派图序》
余光中:“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
轶事典故
姓名由来
第一种说法:那是李白七岁时,父亲要给儿子起个正式的名字 。李白的父母亲酷爱读书,他们要培养儿子做个高雅脱俗的人 。父亲平时喜欢教孩子看书作诗,在酝酿起名之时,同母亲商量好了,就在庭院散步时考考儿子作诗的能力 。
父亲看着春日院落中葱翠树木,似锦繁花,开口吟诗道:“春国送暖百花开,迎春绽金它先来 。”母亲接着道:“火烧叶林红霞落” 。李白知道父母吟了诗句的前三句,故意留下最后一句,希望自己接续下去 。他走到正在盛开的李树花前,稍稍想了一下说:“李花怒放一树白” 。
“白”——不正说出了李花的圣洁高雅吗?父亲灵机一动,决定把妙句的头尾“李”“白”二字选作孩子的名字,便为七岁的儿子取名为“李白” 。
第二种说法:李阳冰的《草堂集》序中说:“逃归于蜀,复指李树而生伯阳 。惊姜之夕,长庚入梦 。故生而名白,以太白字之” 。范传正的《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中写道:“公之生也,先府君指天(李)枝以复姓,先夫人梦长庚而告祥,名之与字,咸取所象” 。
从以上文献中我们不难看出,李白的姓名是其父回到蜀中给自己恢复了李姓后,为后来出世的李白取的名字,李母梦到太白金星后于是有了身孕,在阵痛难忍中生出李白,李白的名字就是根据这一梦境得来的 。
唐朝长安元年,李白出生于武则天执政后期的公元701年 。李白少年时代的学习内容很广泛,除儒家经典、古代文史名著外,还浏览诸子百家之书 。他很早就相信喜欢道教,喜欢隐居山林,求仙学道;同时又有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 。一方面要做超脱尘俗的隐士神仙,一方面要做君主的辅弼大臣,这就形成了出世与入世的矛盾 。但积极入世、关心国家,是其一生思想的主流,也是构成他作品进步内容的思想基础 。李白青少年时期在蜀地所写诗歌,留存很少,但像《访戴天山道士不遇》《峨眉山月歌》等篇,已显示出突出的才华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