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太平天国后捻军的覆灭 亡于自己的分裂短视

【解密太平天国后捻军的覆灭 亡于自己的分裂短视】以往讨论捻军失败多着眼于农民阶级的一般局限性,而联系具体领袖人物的分析则较少,笔者从六个方面对捻军领袖人物的不足作了具体探讨,分析了这些不足与捻军失败的关系
十九世纪中叶,清朝统治下的中国爆发了近代最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和少数民族起义,南方是太平天国和天地会,北方是捻军,西南、西北是各少数民族 。
但是,这些起义都以失败告终,没有逃脱历代农民起义的悲惨结局 。对此,多少人从理论上、事实上作过深入探讨 。但总觉得有隔靴搔痒之嫌,没有抓住问题的要害 。由于“阶级立场”、“阶级意识”束缚着人们从深层次去探讨,有颂扬没有批评,有拔高而不实事求是 。不能从主观上,从农民本身尖锐地提出问题,仅仅从理论上空洞地总结几条教训,唯恐触及到问题的要害 。这不是历史的、科学的态度 。本文力求避免这种倾向,从考察捻军人物的局限性入手,探讨捻军以及其他农民起义失败的深层次原因 。其他方面暂且从略 。
咸丰刚刚登基,农民起义就在全国各地爆发,来势之猛,完全出乎统治者的意料 。这些起义有着十分鲜明的特色 。南方太平天国与清王朝对峙,目标明确,阵线分明 。捻军与北方其他农民军由于地理环境、历史传统和政治经济背景的不同,情形十分复杂 。捻军(包括其他农民军)首领虽然形形色色,但传统的“农民意识”都表现得淋漓尽致 。
一、逼上梁山与自发造反
捻军起义基本上是逼出来的,一是人祸,二是天灾,为了生存不自觉地走上反抗道路,政治意识十分淡薄 。起义之初有意做“白头贼”,有意“重整江山”,推翻清王朝的是极少数 。捻军首领中的“梁山好汉”(仁义光棍)占大多数,也有“五浪光棍”(或称“武郎光棍”,即流氓无产者) 。由于政治迫害,或生存受到威胁,或寻仇斗杀,被逼得走投无路的时候,就上了“梁山” 。捻军首领中宋江式的人物不少,虽不是一个模式,被迫造反却有相同之处 。张乐行是地方上的大财主,有财有势也有影响,生存并未受到威胁,“初无意作白头贼” 。但是,他好勇好斗,做买卖,开赌场,保送私盐,寻仇斗杀,“争光棍”、“撵绵羊”,于是与各种地方势力的冲突日益尖锐起来 。他又行侠仗义,是地方上有名的“仁义光棍”,归附他的人日众,这就Icirc;??鸨?旆醋急噶颂跫?W侥谜爬中械姆缟?嚼丛浇?终于把他逼上反抗道路 。这种被迫造反终究是不能持久的,随时表现为政治上的犹豫和动摇,于是他出现两次“受抚投官” 。自1855年(清咸丰五年)雉河集会盟以后,张乐行成为头面和核心人物,也就骑虎难下,只有义无反顾,造反到底 。后来他虽然犯过不少错误,但终归是一位杰出的捻军领袖,以反抗清朝起义始,以英勇就义终 。张敏行是因为斗争形势逼迫和张乐行把事件闹大,才把他送上造反的历史舞台 。龚得树、苏天福等人既因为贫寒,生存受到威胁,也因为卷进各种斗杀冲突之中,走上造反道路 。“苏天福事件”是导火线,引爆大规模的反抗斗争 。侯士伟受本村地主的政治迫害,又参与斗杀,最后结捻起义,竖起了红旗 。刘学渊、刘玉渊则是反抗盐官的压迫和诬陷而结捻起义 。张宗禹是在与顽固凶狠的父亲发生激烈冲突,无以家还而加入捻军 。张龙、陈大喜当初是团练小头目,因受压迫,愤而结捻起义 。韩奇峰不愿意造反,是别人把大旗插到他家门口,逼他出来造反的 。江台凌、孙葵心则是受人欺侮,险遭砍杀、逮捕而竖旗起事 。此外,刘永敬、刘天台、刘天福、李大喜、任乾、任化邦、鹿利科、葛苍龙等,都因贫寒无以为生,被迫结捻起义,成为捻军的首领 。除了捻军,河南的联庄会,山东的长枪会等,都是官逼民反 。就是苗沛霖、李昭寿,最初也是遭受政治迫害,与当权势力发生激烈冲突,才铤而走险,发动起义,后来投降了清朝,再反叛也是逼出来的 。自发造反,胸无大志,缺少政治意识和政治目标,这是捻军人物的共同特征 。正因为如此,他们无法团结起来,形成坚强、统一、浩浩荡荡的武装力量,去共同奋斗,完成历史赋予他们的政治使命 。
二、宗族武装与地域集团
长期以来,宗族、帮会、社团是民间社会的三大组织形式,对于基层社会的运行和发展,发挥着重要功能,也是政治斗争的重要工具 。近代农民起义除了帮会,如天地会、拜上帝会、白莲教会起着重要的组织发动作用(后期的维新、革命运动则以社团起组织发动作用),宗族组织(以族姓宗祠为核心的血缘性集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捻军起义就是这样组织发动起来的 。宗族(家族)是结捻的纽带,扩大一点为宗亲集团 。宗亲集团以人成军,举家举族从军 。以人成军是宗亲集团(宗族武装)的支柱,人存军存,人死军溃 。与宗族武装紧密联系的是地域集团 。捻军起义初期,黄旗捻军以张姓为核心,分布在毫州雉河集以北 。蓝旗捻军以韩、刘、李、任、陆、张等姓族为主体,以顺和集为中心,地处毫州与宿州之间,其中以刘姓实力最强,地域最宽 。白旗捻军的姓族也较多,包括龚、孙、江、王、葛等,地处雉河以南 。黑旗捻军姓族更多,包括苏、王、宋、刘、李、杨等,地处雉河集西北 。红旗捻军力量小,地域狭,影响也小 。这些地域性集团只是松散的联合,以大宗族为核心 。后来,地域性的五旗捻军连形式也不存在,以人成军,以宗族为核心形成大大小小的山头(宗族武装) 。只有张、龚、苏3个宗族集团结成巩固的联盟,长期战斗在一起(龚、苏白、黑旗捻军中的其他宗族武装后来也纷纷出走,形成新的集团),也是捻军的核心力量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