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太平天国后捻军的覆灭 亡于自己的分裂短视( 三 )


四、图生存与图王霸之业
广大贫苦农民为了生存起来反抗,这是捻军起义的最初动机和主要目的 。封建压迫、天灾人祸把他们逼上造反道路,其理想、出路是什么呢?“农民意识”支配着他们,“替天行道,杀富济贫”是他们的旗帜和武器,平均主义、功利主义则是经济上的表现,是最基本的要求,于是,打土豪,杀财主,分浮财,“打梢”、“磨湾”,就成为他们的主要活动 。这既是农民解决生存问题的手段,也是他们反抗斗争的主要目的 。发展到政治上,帝王思想、专利主义、家长作风、权力意识,就集中反映出来 。“裂土建封,光耀门闾,坐享无穷之福”,“开创疆守,以图王霸之业”,就成为他们的最高政治理想和基本口号 。乡村里称主,地方上争霸,圩寨里坐起朝廷,做起土皇帝来,是捻军首领很普遍的现象 。他们一起兵,就假借“替天行道”的名义,在土圩里打出自己的名号,建立起朝廷 。张乐行在雉河集会盟后,既称“大汉盟主”、“大汉永王”、“大汉盟命王”(后来又封为“沃王”),确定尹家沟为“首都”,雉河集为“陪都” 。此外,捻军首领“王”的名号可多了,大都是自封的,苏天福是“顺天王”,侯士伟是“平西王”,张茂是“西怀王”,张捷三是“太平顺王” 。后期捻军首领除了来自太平天国的,有张宗禹、任化邦、张宗爵、牛宏升、李蕴泰、刘金鼎等,都封为“王”,但都是自封的 。似乎没有“王”的名号,起义造反就名不正,言不顺 。除了称“王”,不少捻军首领在自己的小圩寨里坐起朝廷,封官许愿 。如刘永敬在顺和集有自己的小朝廷,自称皇帝,还有东宫、西宫娘娘 。刘玉渊在自己的村庄做起“皇帝”,还有三宫六院七十二妃,压迫周围几十个圩寨听他的号令,对老百姓也作威作福,霸气十足 。其他还有“齐天大圣”、“八封飞龙”等名号 。
捻首们称王称霸,树起朝廷,做起皇帝,并不是他们的过错,是历史的产物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他们称王称霸,敢于藐视清王朝,对着干,也是了不起的英雄行为 。然而专制主义、帝王思想毕竟是传统文化、封建意识的产物,流毒了几千年,浸泡着千千万万人的头脑,摆脱不了,刘邦、朱元璋是他们的榜样 。另外,齐天大圣、水浒英雄他们接受最多,影响最深,也是他们的榜样和旗帜 。压在社会最底层的贫苦农民要翻身,要出人头地,要图王霸之业,就要学齐天大圣,做水浒英雄 。帝王专制思想终归是民族文化中最原始、落后和愚昧的部分,也是农民意识劣根性的突出表现,对农民军的腐蚀性、破坏性极大 。捻军里发生的各种不正常现象都与此有关,最后导致自己的败亡 。捻军起义时期,还没有新的思想武器引导和武装他们,只能停留在旧式农民战争的水平上,结局也只能是重蹈覆辙 。
五、寻仇斗杀与争权位争地盘
淮北民风强悍,其俗尚武,“刀剑以喜”,“聚众打降”,已成习俗 。一些人为了出人头地,争光棍、创光棍,于是形成了一伙一铺一捻 。在宗族观念、地域观念的支配下,在保运私盐的活动中,在与官府、豪强的斗争中,一庄为一捻,一族为一捻,聚合起来了 。捻首之间,光棍之间,各占山头,互争雄长,寻仇斗杀,越演越烈,就为捻军起义埋下祸根 。到捻军起义时期,发展到争权位争地盘,形成大规模的内讧和武装冲突 。多少杰出的捻军首领没有倒在抗清战场上,却死在内部的斗杀中 。今天你杀了我,明天我就报复你,不择手段,或赤膊上阵,或借刀杀人,或投敌出卖,陈陈相因,一个报应接着一个报应,形成恶性循环 。谁都没有逃脱这个“怪圈”,最终削弱了自己的力量,造成分裂而失败 。起义之前,为了争光棍、报私仇,互相斗杀的风气已蔓延开来 。张乐行杀了侯永清、侯龙标,张、侯两家成仇 。后来,张敏行不顾大局,又杀了红旗捻首侯土伟 。张、侯还是姑表兄弟,仅仅是家族私仇就这么狠杀,结果造成红旗捻军瓦解衰败,影响极坏 。张敏行好杀,得了个“张闯”外号,张宗禹好杀,得了个“阎王”外号,龚得树好杀,先杀张得、张可,差点引来杀身之祸,后来在六安又设计杀死刘永敬、刘天台,影响和后果更加严重,造成分裂,削弱了力量,也孤立了自己 。六安“刘永敬事件”过后,最有实力的蓝旗捻军,孙、姜等部捻军(都是大部队)跑了,张、苏、龚捻军只好依靠太平军支援,才支撑焉 。捻军之间的争斗事件经常发生,即使在最危急的时刻也没有停止,三河关、正阳关反围攻战中,黄旗、蓝旗捻军为争夺粮食大打出手,矛戈相向 。到了淮河中游,张乐行与张龙之间竟发展为“讨伐战争”,尖锐地对立 。到僧格林沁南下攻捻,捻军面临严重危机时,蓝旗捻首分纷投靠清军,出卖张乐行等捻首 。除了政治立场问题,则是挟私报复,是“六安事件”的延续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