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太平天国后捻军的覆灭 亡于自己的分裂短视( 四 )
除了争光棍、争权位,扩充势力和地盘的斗争也非常突出 。在残酷而激烈的抗清战争中,大量捻首采取的是骑墙观望态度,作壁上观,眼巴巴的看着自己的盟友被消灭,有的还幸灾乐祸 。捻军内部也互相争夺圩寨,甚至不惜以战争相向 。李昭寿以捻军起家,苗沛霖也加入过捻军,后来叛变投敌,疯狂地残杀捻军,那是性质问题,另当别论 。在后期捻军战争中,争权位,互不信赖、团结的阴影仍然没有消退 。像许州分兵,各自为战,像任化邦等捻首死在内部叛徒的屠刀下,不能不说是捻军长期不和的结果 。捻军山头林立,互相争斗仇杀,是“农民意识”的极端落后的表现 。
六、脚踏两边船与叛变投敌
黄淮地区是清王朝与太平天国激烈争夺的地带,这里的农民军也就呈现错综复杂的局面 。以捻军为主体的农民军,以及从敌对阵营分化出来的武装(以团练为主),脚踏两边船、叛变投敌的现象十分严重 。以捻军起义起家的苗沛霖、李昭寿表演得最有特色,对黄淮地区捻军、太平军的抗清战争,产生过极其严重的影响 。清廷也不能容忍他们,苗、李的结局当然是可悲的 。苗、李姑且不论,捻军首领脚踏两边船、叛变投敌的也不少,同一战壕里的战友经常转化为刀矛相向的仇敌,帮助清廷消灭“友军” 。这一现象贯穿于捻军起义的始终,防不胜防,最突出的是中期,前期次之,后期较少 。初期,张乐行两次“受抚”(一次受抚,参与进攻陆遐龄捻军,一次没有变成事实,但放弃了斗争),影响虽不大,但开了个不好的先例 。到了中期,捻军首领摇摆不定,“变色龙”不少,在危急时刻就叛变投敌 。这种情况以张龙表演得最出色 。1858年(清咸丰八年),李昭寿在清流关叛变投降胜保,由此形成捻军中的投敌逆潮 。年底,张乐行与张龙、李蕴泰(分别为凤阳、临淮守将)发生“构衅事件”,张、李及韩秀峰等即与清吏进行勾结,随即在临淮、凤阳召开投降会议,两地公开插上清军旗帜,淮北的任乾、孙葵心等人也一度动摇(未成事实),一时“浍河流域各捻圩,均已遍插官军旗帜”,波及到整个淮北 。张乐行、龚得树便发动“讨伐战争”兴师问罪,形成互相火并的局面 。张、龚没有成功,且一败涂地 。此时,张龙不接受张乐行的指挥,也没有向清廷献出城池,仍驻有太平天国的代表 。袁甲三欲对张乐行行刺,张龙又事先通知张乐行预防 。不久,张龙与韩、李、任、孙等人识破了清廷的翻脸无情,阴险狠毒,又收起清军旗帜,坚守城池,顽强抗击敌人的进攻 。到危急时刻,张龙还是动摇了,结果被袁甲三诱杀 。1863年(清同治二年),淮南淮北捻军战争严重失败,张乐行率捻军在雉河集展开最后殊死一战 。可是,长期积蓄的私仇旧恨一齐发泄出来,以刘天福、刘天祥、杨瑞英、李四一为主的蓝旗捻首一齐叛变,成为张乐行的最可怕敌人 。从某个角度说,捻军不是被敌人打败的,是被自己打败的 。
捻军人物除了以上六个方面的严重弱点,还存在以下局限性 。“捻无大志”,政治目光短浅,没有政治觉悟和要求,以一些原始、落后的口号指导反清战争 。这就无法率领千千万万的劳苦大众拧成一股绳,同敌人作斗争,战胜强大的敌人 。“安坐土圩”,“各统其众,各居其巢”,组织涣散,形不成统一的、强大的力量 。游民意识占主导地位,从“装旗”、“打梢”谋生存,到处流窜,发展为军事上的流寇主义 。没有文化修养,没有战略技术头脑,盲动主义作怪,大量战争指导失误,最后是“一着不慎,全盘皆输”,失败也就成为事实 。这些教训是十分深刻的,需要认真总结和吸取,本文不作专题探讨 。
推荐阅读
- 薛宝钗住所在哪里 薛宝钗最后怎么死的
- 日媒甲级战犯东条英机的后代现在在哪里?
- 揭秘妙玉结局 竟被贼人掳走侮辱后卖入青楼?
- 真奇怪 为何秦始皇一辈子都不立皇后呢?
- 道光皇帝一脚踢死长子后 故宫石狮竟现异样
- 宋高宗赵构宪圣慈烈皇后简介 宋高宗吴皇后生平
- 紫禁城竟没一个厕所 慈禧太后如何解决内急
- 韩世忠怎么死的?南宋名将韩世忠死后葬在哪里
- 中国古代著名男宠 后宫美女在他面前黯然失色
- 唐高宗去世内幕 武则天是幕后黑手促其死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