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清代盐商生活 资金周转不灵可向朝廷借钱( 三 )


找盐商,打个仗修个厨房
施人以恩,必有所求 。如果说修个园子、建个白塔就能让乾隆满足的话,那我们也太低估乾隆爷的胃口了 。面对这些富可敌国的盐商,乾隆爷有一套完整的对付策略 。你们不是有钱吗,那好,我有的是钱袋 。你们奢侈消费我不管,只要把我的钱袋装满就行 。银子嘛,多多益善,谁还会嫌多?身为一国之君,谁会闲着没事住在你一个盐商家里,抱着你家孩子逗乐呢,看中的当然是你钱柜里的银票 。这可苦了那些平日里感觉很富裕的盐商们 。他们发现,皇上每次狮子大开口,动不动就几十万、几百万的要钱,钱袋似乎永远填不满 。真正做到了“取之于民,用之于君” 。
乾隆自称是“十全老人”,在位期间共发兵十次,平定动乱 。据时人统计,单是这十次战事的军费就达到了一亿多两白银,相比清廷的年均税收来说,简直是个天文数字 。怎么办?有盐商!国家遇有军事开支,由商人捐款,称为“报效”,此惯例开始于雍正朝,真正发挥开来则是在乾隆时期 。从平定金川,到镇压台湾林爽文起义,乃至伊犁屯田,盐商的报效超过三千万两白银 。而作为全国盐商的大头,两淮盐商更是“不辱使命”,累计拿出一千多万两 。
当然,军需只是国家开支的一部分 。对皇上来说,公事伸手要钱,私事也伸手要钱 。遇到皇太后、皇上的寿辰等国家庆典,庭墙院落总要修整一下吧,道路桥梁也要铺设一下吧 。谁来拿钱?还是盐商!1790年,在乾隆爷八十大寿来临之际,就曾下令说,西直门到西华门那边的建筑翻新之事,就交给盐商们去办吧,满足一下他们一直想报答君恩的心情 。从乾隆的俏皮话中,可见不是每个人想花钱就有机会的,让盐商来花钱乃是一种特殊照顾 。既然如此,商人们也从不含糊 。像江春这样的大盐商,“百万之费,指顾立办”,只要是花钱给皇上办事,一定会干净利落,马上就办 。
虽然家底丰厚,整日里这么折腾,盐商们也难以经受得起 。但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皇上暗示国库缺钱了,盐商们总不能揣着明白装糊涂;皇上明着要钱了,盐商们更不敢稍慢一步,以免惹得圣上不高兴 。而且,作为富人一族,盐商的生活总还要维持着基本的排场,不然脸面何存 。其实,早在雍正批评盐商生活奢靡时就看到了这一点 。他说这些盐商看似资产雄厚,内部却财力空乏 。但对乾隆来说,盐商既然干着暴利的生意,那就是有钱人,所以要竭泽而渔,从他们身上获取更多的银子 。
【揭秘清代盐商生活 资金周转不灵可向朝廷借钱】换句话说,盐商是个源头活水,不能一次性抽干,要考虑到细水长流,才能保证源源不断,日久天长 。一个生动的例子是,《大清盐商》剧中阿桂在平定金川之后,满心欢喜地回京拜见乾隆 。怎料到,听闻这样的大好消息,乾隆却颇感失望地念叨着:“朕本以为金川还要打上三年、五年、八年,没想到,真让阿桂给朕拿下来了 。”呆坐地上不动,昏昏然睡着了 。揣摩不透圣意的阿桂,只有流泪长跪 。相比一介武夫阿桂来说,聪明精干的年轻官员和珅无疑是乾隆爷肚里的蛔虫,并且对阿桂直接地说:“金川之战,皇上没打算赢,起码没打算今年赢 。”意思再明白不过,战事结束了,皇上怎么再向那些盐商要钱呢?乾隆的如意算盘,都让阿桂给砸烂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