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王项羽战败后临终遗言是什么?项羽死在哪里
项羽战败的临终遗言是什么?在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里,原文为:“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
项羽为何宁死也不愿回江东?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项羽唱罢《垓下歌》,浴血突围,退至乌江西岸,身边只剩二十六名保镖 。十万楚兵皆作烟消云散 。
在对岸守望的乌江亭长,特意驾小船来接应,劝说项羽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这位忠心耿耿的“基层干部”,用充满感情的乡音呼唤项羽回家:江东虽是小地方,也还有地千里、有民百万可供大王养精蓄锐、东山再起 。他还让项羽放心,父老乡亲已把乌江上的渡船全凿沉了,只留下这一条,专门营救大王,即使汉军追来,也无法渡江 。
二十六名保镖准备誓死断后,催促项羽快走 。可项羽却舍不得抛下他们逃生 。
范金山著《霸王项羽》一书,把项羽的临终遗言翻译成白话,是笑着对乌江亭长说的:“天要亡我,我就是渡过了乌江又有什么用了呢?我能逃出天意吗?何况我项羽当初带领江东八千子弟,渡江西进,灭暴秦打天下,威震长江两岸 。可如今他们全都战死沙场,没有一个能回去,唯独我自己回去,即使江东父老兄弟,爱我怜我,仍旧拥我为王,我还有什么面目再见他们呢?虽然江东父老不说什么,可我项羽问心有愧啊!”
在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里,原文为:“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
项羽打定主意,要和走不掉的最后二十六名子弟兵一起死在家门口 。他不忍让那匹乌骓马成为自己的牺牲品,托付给亭长:“这匹乌骓马已经伴随我八年了,日行千里,所向无敌,我不忍心它和我一块儿归天 。我知道你是个忠厚的老者,就请你把它送回江东吧!”
乌骓马也通人性,留恋主人,屹立不走 。项羽帮助亭长把马硬拉上船:“请亭长把它送到对岸,让它回吴中吧!我在吴中得到它,在吴中起兵,吴中人会善待它的 。”
《霸王项羽》一书里还写道:船刚离岸,乌骓马望着留在岸上的主人长啸三声,就跳进江里,被波涛卷走 。
看来这匹宝马也跟虞姬一样的性格,跟项羽一样的性格 。宁愿死在家门外,也不愿空手而归 。
虞姬自刎了 。乌骓马自沉了 。最后的二十六名壮士也战死了 。项羽不愿死在敌人的刀下,用沾满敌人的血的龙泉宝剑,对准自己……用这一个动作,给旷日持久的楚汉相争画上了句号 。
是的,他的爱情已结束了,他的战争已结束了,他的梦想也结束了 。可这结束了的梦想,至今仍是滚烫的 。
项羽与刘邦其实是老乡 。项羽的老家是宿迁(秦时称下相),刘邦的老家是沛县,都属于江苏 。等到项羽唱完了《垓下歌》,刘邦才得意洋洋地唱起《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
如果没有项羽的失败,也就不可能有刘邦的胜利 。如果没有项羽的失策,也就不可能有刘邦的得手 。项羽有家难回,有家不回,使得刘邦可以放心大胆地衣锦还乡了 。
《垓下歌》是失败者的浩叹 。《大风歌》是胜利者的凯旋 。
但跟趾高气扬的《大风歌》相比,我更加容易为《垓下歌》而感动,那里面有血有泪,有伤有痛,有情有义,有愤怒也有迷惘……活脱脱勾勒出一个末路英雄的身影 。堪称楚霸王的临终遗照,而且是最真实的自画像 。
谁说刘项不读书?他们都会写诗呢 。诗写得不同凡响 。《垓下歌》与《大风歌》,一个是霸气盖世,一个是王气逼人 。一个是悲从中来,一个是喜出望外 。一个是问鼎者与机遇擦肩而过的叹息,一个是逐鹿者如获至宝的吆喝 。一个失意,一个得意,既形成鲜明的对比,又相映成趣,象征着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 。
只是,不管前者的大悲,还是后者的大喜,都非站在岸上的小诗人小才子所能想像 。
也许,刘项确实不读书的 。因为读书人恰恰写不出这种最最原生态的诗 。这不是靠笔墨写出来的,而是靠雄心推动的,靠刀剑代笔的 。
项羽的绝命诗《垓下歌》不仅以剑代笔,还以血为墨,是蘸着自己的热血写下来的 。那种天崩地裂的疼痛,打倒了一个英雄,却也使他在瞬间成为诗人 。这样的诗是不可能多写的 。这样的诗,有一首就够了 。它不是写出来的,是唱出来的 。它不是唱出来的,是哭出来的 。
推荐阅读
- 日本战败后竟这样做 为美军提供慰安服务内幕
- 秦始皇焚书坑儒是被冤枉的?是项羽的罪过?
- 水浒小霸王周通怎么死的?小霸王周通简介
- 乌江自刎 项羽为何宁死不肯过江东?
- 揭秘巨鹿之战后项羽为何大肆屠杀?
- 项羽火烧阿房宫背后究竟藏着什么惊天秘密?
- 假设西楚霸王项羽过了乌江 他会得到天下吗?
- 楚霸王霸王别姬的悲情故事
- 日本战败后《清明上河图》为何差点就到了日本
- 刘邦和项羽 从亡秦之战看刘邦项羽的军事才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