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河南首富多有钱 当街撒金叶子南京扔银元宝

越了解刘青霞 , 就会越钦佩她的胆识和坚韧 。
当时的中国 , “博大而腐朽、苍老而倔强” , 守旧势力之强超乎想象 , 用鲁迅先生的话说 , “即使搬动一张桌子 , 改装一个火炉 , 几乎也要流血” 。在这样的环境中 , 她出巨资捐助革命杂志 , 冒天下之大不韪兴办女学 , 凡此种种 , 都需要非凡的胆识和勇气 。
刘青霞的个性 , 与她的家庭背景有关 。她是那种“衔着金钥匙出生”的人 , 1877年出生后 , 正赶上家族蓬勃兴起 , 父亲马丕瑶一路升迁 , 从知县、知州、知府一路升迁 , 十三四年后就做到巡抚 , 成为封疆大吏 。在此期间 , 马氏庄园开始兴建 , 历时十年建成中原一带闻名的豪宅 。成长在家族强劲上升期 , 刘青霞养成一种蓬勃向上的锐气 , 她后来行事果决 , 不甘受制于人 , 大约源于此 。
马丕瑶赴任广东巡抚之前 , 将18岁的刘青霞嫁到了尉氏刘家 。刘家也是当时河南有名的家族 , 与马家门当户对 。
【清末河南首富多有钱 当街撒金叶子南京扔银元宝】马家“父子两进士”马丕瑶和他的二儿子马吉樟 , 官高位显;刘家则是“一门两进士” , 其八世祖刘致中是乾隆十三年1748年进士 , 十一世刘鸿恩是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进士 , 曾任陕西按察使 。
相比之下 , 马家官运正盛 , 刘家在官场上多少有点“过气” , 但这个家族已兴旺了一百五十多年 , 一向既重读书仕进 , 又擅长经营商业 , 家族字号“七十二茂、八十二盛”遍布中国东部 , 积累了巨额财富 , 仅土地就有20多万亩 , 所谓“门悬双千顷牌” , 当时号称“河南首富” 。马丕瑶选中的女婿名叫刘耀德 , 是刘氏家族中拥有财富最多的人 , 捐了个“山西试用道” , 这是个四品候补官 , 相当于名誉副省级干部 。
马丕瑶为女儿选定的亲事 , 原本可谓门当户对 , 刘耀德的巨额财富 , 也是后来刘青霞慷慨捐助、致力社会进步的基础 。但甲午战争之后 , 两个家族价值取向出现重大差异 , 受父兄影响的刘青霞 , 愈来愈成为刘氏家族眼中的“异类” 。这种状态 , 使刘青霞兴办新兴事业面临重重阻力 , 由此产生的矛盾和冲突 , 数十年难以化解 , 给刘青霞的个人生活带来巨大的痛苦 。
“刘半县”的财富传奇
百年前 , 尉氏刘氏家族号称“河南首富”;如今的尉氏 , 这个昔日无比富有的家族 , 已没有多少痕迹 , 当年他们到底有多少财产 , 已无人能说清楚 。如今的尉氏人 , 对刘氏家族只存留着一些大致的印象:
刘家号称“刘半县” , 尉氏县城一半以上的房子是刘家的;刘氏家族的“七十二盛、八十二茂” , 以及其他大小生意遍布数十个城市 , 刘家人自夸:“南京到北京 , 不饮别家水 , 不宿别家店”;刘耀德刘青霞丈夫曾在开封城楼撒“金叶子” , 在南京玄武湖扔银元宝 , 任人拾抢 , 以此为乐……
关于刘青霞及刘家的史料 , 于中华先生掌握得最全面 , 他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即开始研究刘青霞 , 采访过不少当时仍健在的知情人 , 并在一些大图书馆遍查清末民初的报刊 , 成为对刘青霞最有研究的专家 。据于先生介绍 , 土改时 , 尉氏县办展览展示地主罪恶 , 刘家地亩册、生意字号册等摞起来有一两尺高 , 他曾采访到见过这些东西的人 , 但这些东西后来不知所终 。
刘家资产的确凿数字 , 大多是刘青霞在《自由报》上发表的《豫人刘马青霞披露》也称《告四万万男女同胞书》留下来的 。这些数字主要涉及刘耀德名下、由刘青霞掌管经营的资产 , 从此可以看出当年刘家之富有 。
1905年豫学堂兴办时 , 时任直隶总督的袁世凯捐白银1万两 , 其他河南籍京官共捐1万两 , 刘青霞独自捐款3万两 。当时一两白银的购买力 , 约相当于今天的300~400元 , 3万两就是将近1000万 。1911年 , 刘青霞独自经营的桐茂典盈利状况良好 , 而族人共同经营的公茂典亏损50余万两 , 在族人苦苦请求下 , 刘青霞拨银十八万五千两捐助公茂典 , 折合人民币有七八千万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