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邑之谋 汉武帝时期对匈奴的第一次军事冒险( 二 )


对这个问题两派各有不同的解释,韩安国是怎么解释的呢?韩安国说,他说高皇帝之所以当年不和匈奴打,是因为他不会因为个人的私怨而让天下的百姓受苦,他不计个人的恩怨 。他避开了一个打不过的问题,实际上他的潜台词是说打不过,但是这个打不过是很难说出口的,你要说开国皇帝无能打不过匈奴,这是个很犯忌讳的事,这是韩安国的解释 。主战派的王恢做了一个另类的阐释,王恢说高皇帝当年不是打不过,而是他不想在七年的战争之后,重新让汉朝的老百姓吃二遍苦,受二茬罪,他是为天下苍生考虑 。这个话说出来,王恢这个解释很巧妙,他首先也像韩安国一样回避一个问题,回避打不过的问题,他是说不是打不过,而是不想让连年战争的百姓再一次陷入和匈奴无休无止的战斗,所以高皇帝当年这样不打 。所以王恢这个解释他很巧妙,他提出来一个问题,但这个问题同时又带出了另外一个问题,说高皇帝当年不打是不想让老百姓受苦,而现在的和亲却带来了匈奴是连年地入边骚扰、抢劫,让汉朝的百姓是连年受苦 。那言外之意,如果高皇帝活到今天,为了不让汉朝的百姓受苦他也一定会打,这是王恢的主张 。双方争论的第三个问题,怎么打 。怎么来打?因为韩安国说的话不是没有道理啊,你要跟匈奴打,因为汉朝对匈奴一直采取的是消极防御,我就派兵守住我的边防,你一来我就跟你打,你一走了我就守边 。一直是消极防御几十年,现在要打,按韩安国的说法,你要派重兵深入匈奴的腹地,到草原上,到戈壁上去找他们,这个仗风险很大 。
通过王立群先生的分析可以看出,主战派与主和派最后争论的焦点就是如何能够打赢匈奴,如果能够找到打赢匈奴的方案,一切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如果打不赢则只能继续和亲 。那么汉武帝究竟有没有找到打赢匈奴的作战方案呢?司马迁在《史记·匈奴列传》中又是如何记载汉武帝对匈作战的决策过程呢?
汉武帝既然在朝堂上宣布要对匈奴作战,那一定是早就有了对匈作战的良策 。以王恢为首的主战派和以韩安国为首的主和派的当堂争论,又为汉武帝的最终决策提供了正反两方面的意见 。那么汉武帝对匈作战的杀手锏究竟是什么呢?这一策略的具体实施过程在司马迁的《史记》中又是如何记载的呢?
这一次汉武帝之所以提出来要和匈奴打,实际上是汉武帝已经得到了一个零风险的作战方案,这个零风险的作战方案是避开了韩安国所谈的深入匈奴腹地,寻找匈奴主力来作战 。怎么个打法呢?是“诱敌入边,聚而歼之”,把匈奴的军队引诱到汉朝的边界上来,然后加以围歼 。这样既消灭了匈奴的主力,又规避了韩安国所说的种种风险,这就是汉武帝苦苦等待的那个零风险的作战方案 。那么这么一个作战方案是怎么样被提出来的呢?这涉及到两个人,一个是大行王恢,就是主战派的代表人物,另一个是马邑的一个人 。马邑是汉代边郡的一个县,雁门郡的一个县,马邑就是今天山西的朔县 。马邑有一个富商,这个人姓聂,聂耳的聂,叫聂壹,聂壹这个富商是怎么富起来的呢?他是商人嘛,靠贸易,特别是靠边贸 。和谁做生意呢?和匈奴人做生意,他发了 。由于他长期跟匈奴做生意,他跟匈奴的关系非常亲密,商人做大了,他必然要和官有联系,像聂壹这样的边境地区的富商,他和匈奴的高层有联系 。他给王恢提了一个建议,他说从建元六年和亲以来,匈奴大单于对汉朝的边境还是比较放心的,假如我们利用这个机会给单于一个说法,就是说我可以把马邑县的这个县官、县令给杀了,杀了以后我把他的人头挂出来,你看见我挂了人头以后你就带领军队来,把这个县城的人口、财产,你可以不用做任何损失,因为没有抵抗啊,你可以把它全部抢走 。这就是马邑之谋 。聂壹就把这个计谋告诉了王恢,王恢就报告了汉武帝,汉武帝这才下令让朝臣们讨论要打仗 。所以这是一个非常完美的计划,这个计划的大概就是聂壹诱骗单于,单于领兵前来,汉军埋伏在周围,单于进了马邑城,汉军把马邑城围起来聚而歼之,这就是一个完整的作战方案 。这个方案两个目的都达到了,一,消灭了以匈奴大单于为首的匈奴主力;第二,没有风险,你不用深入匈奴的腹地了,你也不用担心找不到了,十万人进入一个城中,那你岂不是瓮中捉鳖吗?所以汉武帝就很欣赏这个方案,这就是汉武帝从建元六年同意和亲以来,一直在苦苦等待的一个零风险的作战方案 。结果汉武帝把这个意见说出来以后,大臣们一致同意,这就是马邑之谋 。这一仗汉武帝派韩安国作为主帅领着四员大将,其中有历史上非常有名的李广,也有王恢,有公孙贺,还有李息,领着这四元大将埋伏在马邑城的周围 。汉武帝动用了多少军队啊?三十万,动用了三十万军队等着匈奴单于的十万军队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