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邑之谋 汉武帝时期对匈奴的第一次军事冒险( 四 )
马邑之谋最终的结局是,汉朝没有把匈奴聚而歼之,反而打草惊蛇,这个谋略的执行者王恢回来后也被迫自杀,当了马邑之谋没有成功的替罪羊 。那么马邑之谋对汉匈之间的关系究竟有着怎样的影响呢?汉武帝在这个过程中吸取了哪些教训呢?王立群先生又是如何看待马邑之谋的呢?
这一仗虽然没有打成,马邑之战可就成了汉匈关系的一个转折点,一个分水岭 。因为在这之前,汉匈之间虽然有匈奴大规模地入侵,汉匈之间的最主要的办法,是汉朝采取和亲的办法,马邑之战以后和亲就不要再谈了,甭提了,因为汉朝也不会和亲,匈奴也不可能相信了 。你建元六年的和亲过了两年,你就准备了这么个陷阱,准备了一个圈,挖了个坑要他往里跳,所以对匈奴这一方来说他是恼透了,他不可能再相信汉朝的和亲了 。那么对于汉朝来说,汉朝也没有办法和亲了,你再和亲别人不相信,一厢情愿,你是白送白给,汉朝也不愿意和亲了 。第二,元光二年的马邑之战不但是两个民族关系的转折点,也是汉朝作战方针的一个转折点,过去对匈奴的作战采取的是消极防御啊,被动防守,你不来打我我不去打你,你来打我我就防守 。可是元光二年马邑之战以后,那不存在防守的问题了,就是你不打我我也要打你,你来打我我来打你,成了双方相互进攻的这一年 。第三,靠一个马邑之谋想从根本上解决汉匈矛盾是不可能的一件事情 。你想想,汉匈之间的矛盾存在了几百年了,战国时代的代国、秦始皇修长城、汉初汉高祖刘邦的和亲、吕后的和亲、文帝时代、景帝时代,这个汉匈矛盾存在了几百年,几百年的矛盾啊,几百年两个民族的宿怨,你想靠什么?靠一次骗局,靠一次充满变数的这一场伏击战,就想一次性地根本解决两个民族之间的问题,这可能吗?绝对不可能的事情啊!马邑之战如果胜利了,两个结果:第一,杀死匈奴的单于;第二,消灭单于的主力,胜利了无非是这两个结果 。但是作为一个民族来说,死了一个单于人家会再立一个单于;对于一个民族来说,损失了十万主力固然是遭到一次重大的损失,但是损失十万主力他就不打了吗?就能够解决问题了吗?所以马邑之战宣告了汉朝抛弃了和亲的政策选择了战争 。马邑之战也宣告了另一个,就是汉武帝对匈作战要再想依靠像韩安国这样主和派的老将,去对匈作战已经是不可能了,我们知道韩安国是汉代的名将、宿将、老将,也是主和派的首领,是这次马邑之战的总指挥,想依靠这样的老将深入匈奴腹地去作战已经不可能了 。汉武帝在选择对匈作战的同时,他还面临一个难题,他需要选择一批新的将领,一批年轻的将领,一批有朝气的将领,敢于深入匈奴的腹地去和匈奴的主力进行决战,这样一个难题汉武帝怎么样去解决呢?
推荐阅读
- 如何客观评价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韩信谋反是冤案 刘邦知道韩信被诛后很惋惜
- 汉武帝时期谜案 窦婴之死与“先帝遗诏”
- 陈阿娇被汉武帝废掉真的是一个悲惨的故事?
- 徐庶在三国中出场不多但智谋与诸葛亮不相上下
- 叶孤城怎么死的 叶孤城为什么参与谋反
- 汉武帝刘彻为何被冠以“薄情郎”的称号
- 汉武帝靠什么来提高性生活的质量呢?
- 曹操的谋士郭嘉为何不赞成曹操去杀了刘备?
- 遭汉武帝阉割 其中一人之女当了皇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