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 秦与六国的一次大决战 历史的转折点
发生在公元前260年战国时代的秦赵长平之战,秦胜赵败,赵卒被斩杀活埋者达四十五万人,赵国元气大伤,从此衰败 。
发生在公元前260年战国时代的秦赵长平之战,秦胜赵败,赵卒被斩杀活埋者达四十五万人,赵国元气大伤,从此衰败 。其导火线是赵孝成王听信平原君接纳韩国上党太守冯亭的投降,赵国虎口夺食,占有秦国的胜利果实,被司马迁批评为“利令智昏” 。实质上,赵韩唇齿相依,赵救韩,实为自保 。赵王接受冯亭之降,原因有三:其一,从地理态势增强邯郸西部的防务,上党入秦,邯郸的门户洞开,此所谓唇亡齿寒,赵不可不保 。其二,秦兵东进,意在吞并各国,东方各国都清楚,与其坐等秦国各个击破,不如联合一拼 。东方各国又想联合,又不敢联合,因为谁先联合,秦又会先攻谁,于是各国处于两难选择 。如今秦兵到了家门口,韩国又入地,入地增赵形胜,于是赵不惜一战受韩地 。其三,赵惠文王二十九年(公元前270年),秦二十万大军攻韩,赵援救,秦赵阏於之战,赵胜秦败 。此时赵国为三晋之首,有与秦抗争的能力 。
综上所述,平原君主张接纳冯亭是正确的决策 。司马迁批评平原君“利令智昏”,是警惕人们,不要无故受益,天上不会掉馅饼,这也是对的 。
1、天降馅饼
赵孝成王四年(公元前262年),韩国上党太守冯亭上书赵王说:“韩国无力守上党,(韩王通知)投降秦国 。但上党的官民都愿归附赵国,不愿做秦国的臣民 。今冯亭献上上党郡十七座城邑的地图、人口数额,全体官民向赵王叩头,再叩头,请赵王赐福上党人民,听候赵王的裁夺 。”
赵王大喜,立即宣召平阳君赵豹入宫,通报这件事,征询赵豹意见,是否接纳冯亭 。
赵豹说:“ 圣人甚祸无故之利 。意思是说圣人把无故发横财看做最大的祸害 。这块烫手的山芋拿不得,一定有祸患 。”
赵王说:“冯亭感念我赵国的德泽,怎么能说成是无故呢?”——赵王自认他的德泽远播,圣人所谓徕远人也!
赵豹说:“秦国蚕食韩国土地,切断了上党的通道,认为上党已是囊中之物 。秦国攻韩付出了很大代价,这不明摆着是秦国出力、赵国得利吗?这种便宜事,即便是大国欺负小国,小国也会反抗的 。如今秦强赵弱,是弱国去夺强国的口中食,这怎么不是无功受禄、无故得利呢?再说秦国,攻韩国三年,把灌溉耕地的水都用来在运输渠中运送军粮,秦国政令畅通,军力强大,急红了眼要夺韩地,赵国插一杠子,难道不是招祸吗?”
赵王说:“就按你说的,不就是要打一仗吗?即使是用百万之军,攻城略地,穷年累月,还攻不下一座城池 。这不费一兵一卒,坐享十七座城,又是送上门来的,是多么大一笔财富啊!”
当时的形势是,秦国是超级大国,不断向东扩张,志在统一天下 。往远处说:
——在十六年前的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打楚国,夺取大片地方,攻破楚国都城郢都,迫使楚国向东迁都到陈(今河南淮阳),楚国破碎 。
——在十二年前的公元前274年,秦攻魏大梁,杀死魏兵四万 。
——在十一年前的公元前273年,秦将白起打败赵魏联军,杀魏兵十三万,活捉赵兵两万,全部沉入黄河 。
——在三年前的公元前265年,赵孝成王元年,秦军大规模攻赵,夺走三城,齐兵来救,秦国退兵 。
——就拿这次战争来说:秦国在三年前就发动了攻韩之役 。先是,白起攻韩,拿下陉城等五座城池,杀韩卒五万,史称秦韩陉之战(陉在今山西曲沃境内),第二年,秦兵攻打南阳(今河南济源,原魏地,当时由韩、赵掌管)太行道(羊肠坂道) 。第三年,秦兵攻下野王(今河南沁阳)切断了韩都与上党的太行道 。冯亭降赵,其目的是引赵为援,韩、赵共同抗秦 。
如上所述:秦、韩已经攻战三年,眼看口中食为赵所取,秦国当然不答应,赵国接受冯亭之降,就一定要与秦大战,赵豹说:无故贪利是大祸 。赵王说:得十七座城池增强赵国力量,不惜与秦战 。
赵豹出宫,赵王宣召平原君赵胜(赵王之弟,任相国)、宗室赵禹进宫商议此事 。平原君、赵禹两人说:“动员百万大军,经年累月攻不下一座城,一下能得十七座城,这是大利,机不可失 。”于是赵王下定决心,接纳冯亭 。赵王为了表示极为看重,派最高国务大臣平原君赵胜到上党受降 。以三万户封太守冯亭,以三千户封各县城县令,世世为侯 。其他官吏加爵三级,人民每人赐金六镒 。上党为赵地后,赵国派廉颇为大将入援上党 。
推荐阅读
- 秦始皇为何不停开疆拓土的原因 只因自卑作祟
- 真奇怪 为何秦始皇一辈子都不立皇后呢?
- 红楼梦中宝珠是谁?宝珠为什么做了秦可卿的义女
- 岳飞和秦桧的故事 秦桧为什么要陷害岳飞?
- 秦二世胡亥是怎样的人 历史如何评价秦二世胡亥
- 举荐情敌做高官的两位先秦牛人 “私怨不入公门”
- 采石之战是哪个朝代的?采石之战的简介及影响
- 杨文干事件内幕 秦王李世民为权力陷害亲哥哥
- 谶语中的历史 秦国灭亡的三个神秘预言
- “秦淮八艳”这名字是靠什么而来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