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 秦与六国的一次大决战 历史的转折点( 四 )
信陵君感到事态严重,他没有办法说服魏王出战,于是铤而走险,采纳宾客侯嬴的办法,“窃符救赵”,杀了晋鄙,夺了十万魏军的指挥权 。然后下令整编军队,兄弟都在军中,或父子俱在军中,留军一人,回家一人,老弱也裁减回家 。这一举措使全军振奋,共得八万精兵,士气高昂,立即向邯郸挺进 。
平原君得知魏军出动的消息,他亲自出使楚国求救 。平原君需要找二十位随从,他在三千宾客中挑出了十九位,还缺一人挑不出来 。这时有一个下等宾客毛遂,他自荐于平原君前,平原君接受了 。
平原君一行来到楚国,与楚王商议合纵,从早上太阳一出就谈起,过了中午还没结果 。
这时毛遂临场发挥,按剑登坛数落楚王说:“我听说古代的商汤王只有七十里地,周文王只有百里之地,他们都成就了统治天下的伟业 。如今楚国地方五千里,雄兵一百万,秦将白起,不过是一个粗鄙的家伙,只带了几万人,兴兵来犯楚国,一战攻下了楚国都城郢,再战烧了楚国发祥地夷陵,三战羞辱大王的祖先 。这是百世不解的仇怨,连我们赵国人都感到耻辱,大王你很厉害,却不知道羞辱 。合纵是为楚国,现在是替你楚国报仇雪恨的机会 。我们既是请救兵,也是来帮楚国的 。”
楚王认为毛遂说得有道理,再看眼前形势,来者不善,摆出一副拼命的架势 。楚王顺水推舟,连声说:“对,对,先生说得对,我要用全国之力与赵国配合抗秦 。”
定盟后,楚国起十万大军,由相国春申君率领,浩浩荡荡来救赵国 。
邯郸保卫战到了紧要关头,平原君拿出全部家产募军,共征得了三千人组成敢死队,在邯郸传舍爱国志士李同率领下冲向秦军,以一当十,以十当百,秦军被杀得丢盔弃甲,后退了三十里 。
平原君输财助军的故事,表明邯郸最高层的官员、贵族全都动员起来出人出力 。赵国万众一心,誓死卫国,士气盖过了秦军 。
秦军包围邯郸一年多,双方殊死搏战,秦军攻不下邯郸,而赵军也只能防守 。公元前258年十月,楚、魏救兵抵达邯郸,秦军围攻邯郸近三年,早已疲困,在三国联军的打击下,大败而归 。秦昭王一怒之下,将白起赐死 。
7、如何评价长平之战
从统一战争的角度看长平之战,此役是秦与东方六国的一次大决战,是促使历史转折的关键之战,秦胜赵败,基本奠定了统一的格局,反之,历史进程则不可估计 。司马迁评论说:“平原君风度翩翩,是乱世中的一位佳公子,然而不识大体,俗话说‘利令智昏’,他误听冯亭邪说,让赵国在长平损兵40余万,邯郸差点不守 。”司马迁“利令智昏”的批评是就事论事,单从利与害角度评说,做人不要贪无妄之利,天上不会掉馅饼 。无故受益是要遭报应的 。但从当时天下大势来看,这场统一战争的大决战不可避免 。从战争进程来看,长平之战并不是秦、赵两国事先谋划的一场大战,而是秦国统一战争必然要发生的一场大决战,是形势的发展使然 。公元前264年秦攻韩陉城,拔五城,斩首五万,是秦、韩两国的一场大战 。公元前263年白起断韩太行道 。公元前262年又攻拔野王,上党危急 。韩上党太守冯亭对官民说:“上党与韩国都城的联系已经断绝,韩国保不住上党了 。秦兵天天进逼,韩国无力反击,我们不如投降赵国 。赵国如果接纳了上党,秦国必然大怒,一定攻赵 。赵国遭到攻击,一定亲近韩国,韩赵联合为一,那就可以抵挡秦国了 。”赵国接受了上党,局势果然按照冯亭的预想发展,秦、韩之战演变成了韩、赵联合抗秦的大战 。秦国不惜倾全国之兵,连续三年攻韩,其战略目标是一定要拿下上党,上党入秦,不仅韩国遭到极大的削弱,而且赵国的门户洞开,邯郸就暴露在秦军的视野之下 。赵国接纳上党,也是为邯郸的安全保有一道屏障 。赵王与平原君,当然知道冯亭的打算,也明白接纳上党必然受祸 。如果不愿坐等待毙,眼看秦国各个击破,赵国必须冒险一战,这样既得上党,又得到韩国的同盟 。赵国不接纳上党,可以免去长平之祸,得到一段时间的安宁,但秦国缓过劲来,下一个目标必然是攻打赵国 。形势逼使韩、赵联合,长平之战势不可免 。秦攻韩之战,与秦围邯郸之战,都可视为长平之战的组成部分,前后共八年 。这一场持久的八年大战,绝不是偶然的 。在这一背景上评价长平之战,有如下几个意义:
(1)长平之战是秦国统一战争中划时代的一场大战役,它既是秦、赵之间的一场主力决战,也是秦国与东方诸侯各国之间的一场主力大决战 。东方诸侯韩、赵、魏、楚四国参战,秦国为一方,五国决战,历经八年 。战役上,东方诸侯列国最终胜利,赶走了秦兵,韩国也收回了上党;战略上,秦国大胜,韩赵被彻底削弱,赵国损失巨大,太原等广大地区丧失,从此一蹶不振 。
推荐阅读
- 秦始皇为何不停开疆拓土的原因 只因自卑作祟
- 真奇怪 为何秦始皇一辈子都不立皇后呢?
- 红楼梦中宝珠是谁?宝珠为什么做了秦可卿的义女
- 岳飞和秦桧的故事 秦桧为什么要陷害岳飞?
- 秦二世胡亥是怎样的人 历史如何评价秦二世胡亥
- 举荐情敌做高官的两位先秦牛人 “私怨不入公门”
- 采石之战是哪个朝代的?采石之战的简介及影响
- 杨文干事件内幕 秦王李世民为权力陷害亲哥哥
- 谶语中的历史 秦国灭亡的三个神秘预言
- “秦淮八艳”这名字是靠什么而来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