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 秦与六国的一次大决战 历史的转折点( 二 )


冯亭辞封说:“我冯亭受封有三不义:我为封疆大臣,无力守上党,不能死难殉国,一不义也;韩王命我降秦,我违背主命降赵,二不义也;我受封等于是出卖国家土地,个人得利,三不义也 。”——冯亭预料秦、赵之间将有一场恶战,是他将给赵国带来重大灾难,所以辞封 。
2、老将持重
秦将白起是秦国名将,诸侯闻之胆寒 。白起作战非常野蛮,他大规模杀降,或活埋,或斩首,或沉入黄河 。秦国东进从公元前364年的石门之战起,到公元前234年的平阳之战止,一百三十年中,共斩杀六国士卒一百六十七万人,单是白起率众人斩首坑杀的即达九十万人 。史称秦国为“虎狼之国”,称白起、王翦为“豺狼之徒” 。由此可见,那时战争之酷,秦军之野蛮 。
秦军野蛮作战有以下原因:
(1)秦崛起于狄戎之地,遗游牧抢掠残杀之风 。
(2)商鞅变法后,以杀敌首级论功,勇战者奖,怯敌者罚,要求人人争死疆场 。
(3)以野蛮杀戮震慑敌人 。这同时也增加了战争成本,迫使敌人拼死抵抗 。这种野蛮战法是一把双刃剑 。
由上所述,秦人作战拼的就是实力 。赵得上党,增强国境的安全系数;秦要东进,更要复仇,打击抢夺者 。双方都将拼全力 。公元前262年双方调兵遣将,沉寂了两年对峙终将有所动作 。
公元前260年四月,秦赵两军对阵长平(今山西高平西北) 。秦军前线统帅为王龁 。
——四月前锋接战,秦军阵斩赵军裨将赵茄 。
——六月,秦军攻破赵军两座哨卡城堡,杀了四个赵军尉官 。
——七月赵军坚壁固守,秦军又攻破赵军营寨,夺取了西垒壁,又杀了两个尉官 。
赵军连败数阵,廉颇避其锋芒 。赵将廉颇是一位沉稳持重的大将,秦人很怕他 。秦军多次挑战,赵军岿然不动 。赵王多次下达出战令,廉颇仍然不出,秦军无可奈何 。
3、秦施反间计
秦军远道进攻,持久不利,强行进攻打不破赵军坚壁 。双方对阵军队超过百万 。双方持久都是巨大的消耗,赵王也急于求战,秦军更急 。但持久战对赵军有利,廉颇坚壁以待,无疑是正确的战略 。秦军如何打破僵局呢?
秦相范雎,展开外交攻势,他派出大批间谍到赵都邯郸,用千金厚币行贿赵王左右及用事大臣,说廉颇的坏话,又散布流言,说秦军最害怕“马服子”为将 。马服子,就是马服君赵奢的儿子赵括 。十年前(公元前270年)的阏於之战,就是赵奢为将打败秦军的,当时赵将廉颇、乐乘都不敢为帅,赵奢一战成名 。他的儿子赵括好读兵书,好骑马射箭,又好夸夸其谈,认为天下善于用兵的人都不如他 。赵括和父亲赵奢辩论兵法、战略,赵奢都说不过他 。但赵奢评论,赵括是纸上谈兵,断言赵括为将必败 。但在社会上赵括却有很大的名声 。秦人抓住赵王急战和赵括的虚名,反间计得以成功 。赵王下令召回廉颇,用赵括为全军统帅 。
4、临阵易将
临阵易将,犯兵家之大忌 。但事实证明主帅连打败仗,必须易将才能扭转败局时,应及时换将 。如第二次世界大战,英军在北非战场,连连败北,丘吉尔改任蒙哥马利后,扭转战局 。苏德战场,苏军连连败退,到斯大林格勒战役这一生死关头,斯大林改派朱可夫,转败为胜 。如何易将,关键是分析胜败原因 。如果优势战败,这个将必须换;如果即将全线崩溃,或主将一筹莫展,此时也须换将,打开新局面 。长平之战,秦强赵弱,秦军又挟乘胜之威,硬拼打阵地战,赵军不敌是正常现象 。况且廉颇没有败,只是前沿接触,试探性战斗,不成即改变战略,坚守疲敌,秦军强势一筹莫展 。因为攻守形势,兵力悬殊 。攻方三倍于敌,才是平手,五倍于敌才有必胜把握 。秦军没有这么大的优势 。赵军在第一线四十五万人,可以说是倾全国之力了 。秦军作为攻方,第一线差不多只能与赵军相当,约五十万人,只是气势更胜,战力更强,但优势有限 。后勤供应,秦军不如赵军,秦军战线长,久拖不利 。廉颇的坚守不战,消耗秦军士气,待其疲,克敌制胜,无疑是正确的战略 。再说廉颇已经遏制了秦军的攻势,赵王换将,实属不妥 。
这时换将意味着改变廉颇的正确战略,是绝对错误的 。改坚壁为进攻,也就是以短击长,蔺相如正是看到了这一点,他上书赵王说:“赵括徒有虚名,他只会读兵书,不懂得临场变化,打仗按书本,好比弹奏琴瑟,用胶把弦柱粘牢,只能弹出一个声音,哪成乐曲 。”(《廉颇蔺相如列传》原文:“王以名使括,若胶柱而鼓瑟耳 。”)弹琴拉二胡,音调的高低要靠调节弦柱的松紧来转换 。琴柱将弦转紧,则音急调高,琴柱将弦调松,则音缓调低 。如果调弦的柱被胶粘牢,不能调弦松紧,只能弹奏一个声调,就不成乐章了 。比喻赵括带兵,只懂一味进攻、蛮干,改变廉颇的战法,必然要失败 。由于当时蔺相如生病,没有人可以强谏赵王,他的一纸上奏,没起作用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