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海信两年打造一颗芯 剑指千亿营收
_原题是:海信两年打造一颗芯 剑指千亿营收
在高端芯片的赛道上 , 海信无疑是被寄予厚望的企业之一 。
“芯片是海信大显示战略的核心底层技术 。 ”
1月11日 , 海信集团副总裁、海信视像(600060.SH)总裁于芝涛在中国首颗自研8K AI画质芯片发布会上表示 。
于芝涛强调 , 几十年来 , 中日韩企业围绕显示技术和产业链展开了激烈的争夺 , 海信始终站在这场战争的最前沿 , 尤其是在芯片技术这一核心赛道 。
他认为 , 随着全球电视竞争进入拐点 , 以8K画质芯片为代表的画质核心技术 , 将成为新一轮的“制胜武器” 。
造“芯”大动作
本次中国首颗8K AI画质芯片的研发成功 , 进一步体现了海信的大显示产业布局的野心 。
芯片被誉为国家的“工业粮食” , 是整机设备的心脏 。 芯片技术是整机的技术水平标志 , 体现了产品的核心知识产权和主要附加值 。
海信在芯片研发上已有二十多年的积累 。
2005年6月 , 海信就研发出中国第一颗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并产业化的数字视频处理芯片 。
自2015年以来 , 海信已发布5颗画质芯片 , 不断刷新中国显示画质天花板 。
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人员在海信发布会现场了解到 , 第五代8K AI画质芯片的研发耗时两年 , 在应用方面 , 海信第五代8K AI画质芯片已经用于整机 , 2022年将全面覆盖海信电视、东芝电视、广播级基准监视器、医疗专业显示等大显示产业 。
从企业发展的角度来看 , 海信不断加大芯片研发投入旨在占据竞争高地 。 1月11日 , 于芝涛在主题演讲中强调 , “芯片是海信大显示战略的核心底层技术” 。
海信芯片显示负责人余横也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人员采访时表示 , “高端产品不仅能给用户带来更好的体验 , 同时 , 在研发过程中收集的各项技术可以快速下沉到普及型的产品中 , 带动整个产品线体验的提升 。 ”
从产业升级的角度来看 , 国产芯片研发取得突破意义重大 。
针对产业现状 , 工信部电子信息司副司长徐文立表示 , “我国在消费电子领域已经做到了全球规模最大 , 彩电出货量多年来高居全球市场第一 , 显示面板也做到了全球第一 , 但制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瓶颈仍然是芯片 。 ”
在徐文立看来 , 当前产业配套芯片依然需要大量进口 , 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产业升级和高端产品的普及 。
而在高端芯片的赛道上 , 海信无疑是被寄予厚望的企业之一 。
据于芝涛介绍 , 在芯片升级的“助攻”下 , 当前海信显示产品的属性已经发生巨大的变化 , 从原先单一的显示属性发展到当前的以画质、音质、内容、交互和AIoT为五大核心的定位要素 。
【21世纪经济报道|海信两年打造一颗芯 剑指千亿营收】在这5大核心要素里面 , 如何为用户提供更好的产品体验?如何让产品始终有好的差异化竞争能力?
“对于单个产品来讲 , 最核心的就是芯片 。 芯片的规格和芯片的性能 , 将左右着终端单个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 决定了企业的利润和经营效益 。 ”于芝涛如此回应 。
在于芝涛看来 , 正是芯片研发与整机产业的协同作战 , 让海信取得了如今的成绩 。
他指出 , 海信有天然的垂直产业链优势;拥有TV整机、商显、医疗显示等需求 , 为海信芯片研发提供了产业基础 。 五十多年来的画质能力积累也为画质芯片设计、产业化提供了保证 。
技术升级打造差异化优势
于芝涛指出 , 对于电视行业来说 , 只有制造向高质量发展、产业向中高端跃进、价格之争走向价值之争 , 才会获得生机与前途 。
据悉 , 海信集团旗下拥有海信家电(000921.SZ)、海信视像、三电控股(6444.JP)三家上市公司 , 通过海信、东芝、gorenje、科龙、容声、Vidda等多个品牌经营 。 其中 , 海信视像注重于电视机相关业务 。
依托在芯片领域的独特优势 , 海信视像接连打造出叠屏电视、U7电视和广播级基准监视器等极富市场竞争力和技术含量的产品 , 形成了从芯片到整机的完备且垂直的产业链 。
始终坚持大显示战略 , 海信视像不断拓宽新赛道 , 满足日益多元化的场景消费需求 , 重新发现了屏幕和连接的价值 , 也找到了新的增长空间 。
据中金公司1月9日研报 , 中金维持海信视像跑赢行业评级 , 目标价位17.5元 , 并预测海信视像2021年归母净利润14.1亿元 , 同比增长17.95% 。
值得注意的是 , 海信视像的股价自2021年9月以来一路震荡上行 , 截至1月12日收盘 , 海信视像股价报收于14.93% , 总市值195.36亿元 。
于芝涛表示 , “从2020年开始 , 海信视像重新制定了发展策略 , 在未来5年到10年的时间里将会成为一家全球一流的系统显示提供服务商 。 ”
一方面 , 海信视像将从原先单一的画面呈现发展到“显示无处不在”;另一方面 , 未来海信面临的竞争将是研发的纵深化、产品化和产业的生态化 。
从海信交出的“成绩单”来看 , 它已形成了完整的全系列芯片产品 , 此前推出4代画质芯片并均实现量产 , 在画质赛道上形成独特优势 , 摆脱了同质化竞争 。
据了解 , 海信视像目前已经完成了产业结构调整 , 形成“1+4”多元化业务布局 。
财务数据显示 , 2021年前三季度 , 海信视像实现营业收入339.21亿元 , 同比增长23.44%;净利润6.26亿元 , 同比增长8.79%;扣非净利润3.7亿元 , 同比增长319.9% 。
从产品结构来看 , 海信视像的业务主要包括智慧显示终端和新显示新业务两大板块 。 当前 , 海信视像电视机业务市场领先地位稳固 , 新显示新业务板块也正处于快速成长期 。
根据奥维云网数据 , 2021年第三季度 , 海信视像线下、线上市占率均位居第一(销额口径) 。 内外销方面 , 产品均价提升推动内销额保持增长 , 对欧洲杯的营销投入也带动外销向好 。
除彩电外 , 海信视像的新显示新业务板块发展趋势同样向好 , 其中激光电视受益于大屏化显示带来的成本优势 , 产品渗透率以及市占率持续提升 。
此外 , 在近年来消费升级的背景下 , 人们对沉浸式大屏观影和娱乐的体验需求日益高涨 。 海信视像也顺应趋势 , 不断加强研发投入 。
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人员查阅财报发现 , 2021年前三季度 , 海信视像的研发投入高达13.45亿元 , 2020年同期为11.83亿元 。
随着近期8K AI画质芯片研发成功 , 不仅让海信形成了覆盖显示芯片、智能芯片和光芯片的综合实力 , 也让海信已经具备了进一步研发智能电视SoC芯片的能力 。
对于未来的发展规划 , 于芝涛曾表示 , 海信大显示产业2025年收入将提升至千亿 。 他还预测 , “2022年将是全球电视竞争的拐点之年:走出几十年的性价比之争 , 彻底进入画质之争、品质之争 。 ”
(作者:雷晨 编辑:朱益民)
推荐阅读
- 21世纪经济报道|小米两位高管离职,其中一位曾因违反竞业限制赔偿约500万
- 21世纪商业评论|华为缺席,苹果吃饱
- 21世纪经济报道|瑞幸重组最新进展:陆正耀、钱治亚彻底出局!
- 21世纪经济报道|12亿美元反垄断罚款不用交了!英特尔上诉13年告赢欧盟
- 21世纪经济报道|Canalys:2021小米中国市场同比增长27%,排名第三
- 21世纪经济报道|英特尔将斥资超200亿美元新建芯片厂
- 21世纪经济报道|华为自动驾驶关键人物苏箐将于近日离职,余承东持续调整汽车业务架构
- 21世纪经济报道|原价219元限时抢购3000元 谁在溢价玲娜贝儿?
- 21世纪经济报道|原价219元,限时抢购3000元,谁在溢价玲娜贝儿?
- 21世纪经济报道|造车势力浪潮汹涌,百度、腾讯、华为、小米都在图什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