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时它的选择是 , 从隔壁两个氢原子邻居那里 , 各抢一个电子 。
但两个被抢的氢原子邻居不乐意了 , 在保护自己电子的同时 , 邻居决定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 也开始动手抢夺氧原子的电子 。
它们离得越来越近 , 最终三个元素的家重合了 , 中间的墙合二为一 , 被抢夺的电子成了三者共用的电子 。
对于氧元素来说 , 它多了两个电子 , 达到了稳定状态 , 而对于两个氢原子来说 , 它们也分别得到了一个电子 , 也达到了稳定状态 。
由于它们的手 , 都死死抓着对方的电子 , 它们再也不能分开了 。
这样的结合方式在化学中有一个名称 , 叫做“共价键” , 而它们牢牢抓在一起的手 , 就是“化学键” 。
对化学键有一定的了解之后 , 我们可以根据刚刚的例子 , 将化学键简单的想象成 , 每种元素长出的手臂 , 而不同元素根据最外层电子的数量不同 , 拥有的手臂数量也是不同的 。
比如氢原子只有一只手 , 所以它每次只能和一个原子牵手 , 而氧原子长出了两只手 , 因此它最多可以同时和两个原子牵手 。
而碳元素就厉害了 , 它足足有四条手臂 , 这意味着它最多能够同时和四个原子手牵手 。
想像一下 , 每个碳元素都有四只手 , 如果它们相互连接一起 , 手拉手形成三维结构 , 就会创造出千差万别的各种碳骨架——这就形成了各种各样有机化合物的基础 。
在科学界 , 科学家们将这种含有碳元素的分子称为“有机分子” , 而专门研究有机物的化学也因此拥有了一个别称——“碳化学” 。
从最简单的碳氢化合物甲烷 , 到复杂的高分子有机物DNA , 以碳元素为基础的化合物 , 用极为庞大的构成形式 , 为碳基生命的形成 , 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 。
就像搭积木一样 , 大自然以神奇的碳元素为框架 , 搭建出了缤纷多彩的碳基生命 , 而这一过程就是壮丽的地球生命演化史 , 同时也是大自然选择生命形态的唯一方式 。
这时可能有人要说了 , 碳元素不过是四只手 , 自然界中有很多元素都比它多 , 如果以这些元素为基础 , 不是能组合成更多样的分子结构吗?
没错 , 手臂越多的元素 , 组合成的分子结构数量也就越多 。 但化学世界比的是巧 , 而不是量 。 分子结构的复杂性是增加了 , 但它的稳定性就会不足 。
正因为如此 , 碳元素凭借着一手复杂性和稳定性 , 并存的特性 , 成为了化合物种类最多的元素 , 目前已知的纯有机化合物就有1000多万种 , 而这仅仅是理论上 , 化合物世界中的冰山一角而已 。
除了复杂多样性 , 以碳元素为基础的化合物在常温下的反应速度 , 也是自然选择的重要依据 。
生命的任何活动 , 像新陈代谢 , 繁殖和对环境刺激的种种反应 , 都需要依靠化学反应来完成 。
以环境刺激的反应为例 , 从猎豹的飞速追逐猎物 , 到变色龙瞬间改变体表颜色 , 从眼睛遇到强光时瞳孔的收缩 , 到植物的向光性 , 都是生物趋利避害的本能 。
而这些反应实际上都是由生物体内的化学反应来支撑的 。 这些化学反应的速度 , 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生物反应的速度 , 而有机分子的活性 , 则保证了这些化学反应能够及时、快速地进行 , 以应对环境中可能出现的一些列复杂变化 。
如果刚刚对碳元素的描述 , 算是生命选择它的充分条件的话 , 那么它庞大的体量则是生命选择它的必要条件 。
在地壳中 , 碳元素的含量排在第15位 , 而在整个宇宙中 , 排名则骤然上升到了第四位 , 仅次于氢、氦和氧之后 。
如此丰富的含量 , 让碳元素一开始就拥有了其他元素只能仰视的竞争力 , 所以我们可以说 , 碳是地球生命的基石 , 是碳基生命的化学根本 。
地球上都是碳基生命 , 那在地球之外 , 会不会存在以其他元素为基础的生命形式呢?
1891年 , 波茨坦大学的天体物理学家儒略申纳(Julius Sheiner) , 首次提出了以硅为基础的硅基生命概念 。
1893年 , 英国化学家詹姆斯·爱默生雷诺兹(James Emerson Reynolds)在一次会议中指出了硅基生命存在的可能性 。
比如“硅元素”和“碳元素”属于同族元素 , 它们拥有相似的基本化学性质 , 就如同碳能和四个氢原子化合形成甲烷(CH4) , 硅也能同样地形成硅烷(SiH4) , 硅酸盐是碳酸盐的类似物 , 以及两种元素都能组成长链 , 或聚合物等等 。
推荐阅读
- 爱因斯坦:利用虫洞我们可以回到过去,基普索恩给出计算结果
- 外星生命 不可小觑的-习惯
- 科学家 世界上究竟有没有“鬼魂”?这个世纪之谜,英国科学家有了定论
- 旅行者 俗语“响石进了门,穷走福气存”,何谓响石?古人此话有何用意?
- 旅行者 苏联人挖到12262米,“黄金成堆”为何突然封停,直到今天才明白
- 旅行者 旅行者号的遭遇表明,人类没法“离开”太阳系,即使光速也不行?
- 火星 地球的另一个邻居,在厚重的云层之下,也许隐藏着第二家园
- 卡尔·萨根 运动神经元病的生存周期真的可以延长吗?